为何读史方能明智?——一位从业者的随感

保险问答 (4) 7小时前

为何读史方能明智?——一位从业者的随感_https://cj002.lansai.wang_保险问答_第1张

“为什么读史明智?”这个问题,说实话,在圈子里(这里姑且称我们为“研究与应用”的这一拨人吧)听过不少,也自己琢磨过。很多人觉得历史就是陈芝麻烂谷子,离我们现在干的事情远着呢。但这话,听听就好。真正把历史当回事儿,你会发现,那不是简单的记年代、记人物,而是能给你实实在在的“参照系”。

历史的“参照系”:看得更远,也更准

我刚入行的时候,负责一个项目,推广某个技术方案。当时大家都觉得这玩意儿是“颠覆性”的,前途无量。可我当时翻了翻早期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料,再看看后来几次技术浪潮的演进,总觉得有些似曾相识。那种过于乐观的预期,那种对早期阻力的低估,甚至对社会适应性的惯性,在历史里都找得到影子。这不是说要完全复制,而是说,那些模式、那些规律,真的能帮你规避掉一些显而易见的坑。

有时候,我们会被眼前的“成功”冲昏头脑。比如,某个市场策略一出,数据飘红,大家都觉得“我们就是对的”。这个时候,如果能稍微抽离一点,看看过去有没有类似的“爆发”,以及爆发之后发生了什么?是持续增长,还是泡沫破裂?历史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的是事物发展的脉络,尤其是那些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周期性。没有这个参照,很容易把短期波动当成长期趋势,或者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必然的规律。

还有一个例子,我们公司早期推一个新产品,客户接受度不高。当时团队里争论得很厉害,有人说是产品本身有问题,有人说是推广方式不对。我当时就想到了一个历史上的案例,大概是十八世纪欧洲某个地区,一种新的农作物推广,也是费了老大劲。最后发现,原因不在于作物本身,而在于传统的耕作习惯和农民对“未知”的恐惧。这给了我启发,我们可能需要的是“习惯性”的改变,而不是“技术性”的突破。这事儿后来我们调整了策略,从“教育”入手,效果就好多了。

洞察人性:不变的“变量”

说到底,无论是技术、经济还是社会,背后驱动的还是人。而人性的某些基本东西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,变化真的不大。贪婪、恐惧、对改变的抗拒,对希望的渴望,这些东西,无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,还是在如今的商业战场,都一样存在。了解这些,你在分析问题、制定策略的时候,就能更深刻地理解“为什么”会这样,而不是仅仅看到“是什么”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和一个海外团队合作,他们在项目管理上非常强调“流程”,一切都按计划来。但总会遇到各种“意外”。我当时跟他们交流,就聊到了二战时期,盟军登陆诺曼底前的准备工作。那是一个极其庞大、复杂,并且充满了未知数的计划。但他们的计划里,从来不只是“做好计划”这么简单,而是花了大量精力去预设“如果……那么……”的应对方案,甚至可以说是“预演失败”。这玩意儿,你放到任何一个高风险、高不确定性的项目上,都是一样的道理。

有时候,我们过于相信“理性”和“数据”,觉得只要把模型建好,就能预测一切。但历史告诉我们,非理性因素,比如公众情绪、突发事件,甚至是某个领导人的决策失误,往往能成为最强大的“变量”,甚至能轻易推翻最完美的计划。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“行为艺术”,里面充满了各种“反常识”的案例,它们提醒你,在任何时候,都要为“不确定性”留出余地,并且学会如何与它共处。

风险评估:从“已知”到“未知”的桥梁

很多时候,我们在做决策,尤其是在涉及重大资源投入的时候,都需要一个“风险评估”。但我们评估的,往往是“已知”的风险,那些在现有框架内能推算出来的。而历史,恰恰能帮助我们识别那些“未知”的风险,或者说,是那些我们“未曾想过”的风险。这听起来有点玄乎,但实际上,这是非常有实践意义的。

举个例子,我们都知道“黑天鹅”事件,但“黑天鹅”本身往往是无法预测的。但是,如果我们去研究历史上那些“改变进程”的事件,比如金融危机、大规模的技术替代,你会发现,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“前兆”,或者说,是某些被忽视的“弱信号”。这些弱信号,在当时可能不显眼,甚至被认为是“小概率事件”,但一旦被串联起来,或者跟特定背景结合,就可能演变成巨大的风险。

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,涉及到一项新兴的能源技术。当时大家都觉得前景一片光明,但我在查阅相关资料时,偶然看到了一些关于早期核能发展的历史文献。里面记载了当时公众的恐慌,以及围绕安全标准的激烈争论,甚至还有一些因为缺乏经验而导致的事故。这些细节,虽然不是直接发生在我们的项目上,但它们揭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“发展阵痛”,以及社会对新技术的接受过程。这让我意识到,我们的项目可能面临的不仅是技术挑战,还有社会心理层面的巨大阻力,这是我们在风险评估中必须要纳入考量的。

避免“重复犯错”:实践者的“经验库”

“历史是最好的老师”这话,我们都听过。但关键在于,我们有没有真正从它那里“学到东西”。很多人读历史,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故事集,听个热闹。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面对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人来说,历史更像是一个巨大的“经验库”。里面的案例,有成功的,也有失败的,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提取和应用。

我记得我们公司早期,有过几次重要的市场决策,结果都不太理想。当时团队复盘,大家都在找具体原因,比如市场调研有没有做好,竞争对手怎么应对等等。但有一次,一个老前辈跟我说,你有没有想过,我们这次决策的逻辑,跟历史上某次失败的案例有多像?他指的是公司上一次在另一个领域犯下的类似错误。我当时一下子就愣住了,因为我们当时完全没有把这两件事contact起来。

这件事情让我深刻理解到, 为什么读史明智 。它不是让你去背诵过去的事件,而是让你学会识别那些“模式”和“共性”。就像医生诊断疾病,需要有丰富的病理知识,知道各种症状可能指向什么疾病。我们做决策,也需要这样的“历史病理学”知识。当你面临一个新情况时,如果能迅速在脑海中找到与之相似的历史案例,那么你就能更快地判断出问题的性质、可能的发展方向,以及过去那些有效的(或无效的)应对方法。

总的来说,读史,是在为你的决策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坚实的依据。它不是让你照搬照抄,而是让你在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,做出更审慎、更有效的选择。这玩意儿,真不是空谈,而是我们这些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人,最需要的“软实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