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:一场关于信号与激励的实操观察

财经问答 (9) 18小时前

如何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:一场关于信号与激励的实操观察_https://cj002.lansai.wang_财经问答_第1张

“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”,这句话听着就有点玄乎,很多人一听就觉得是宏大叙事,离我们普通人、普通企业有点远。但实际上,它渗透在我们每天的商业决策里。我们公司做的是那种跟企业供应链打交道的服务,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:一个政策出来了,或者行业里有什么新动向,大家一股脑儿往前冲,结果产能过剩,或者价格一路往下掉,血本无归。反过来,有时候明明有个好东西,大家都看不到,没人愿意去尝试,机会就这么白白溜走了。这背后,其实就是市场信号失灵,或者激励机制没跟上的结果。所以,怎么才能真的让市场这个“看不见的手”既灵敏又有效,而不是瞎挥舞,这才是关键。

信号的扭曲与错配

市场之所以能发挥作用,最根本的是它传递信号。价格涨了,意味着需求旺盛,大家就愿意多生产;价格跌了,就反过来。可现实远比这复杂。我记得前几年,我们有客户做一种稀有金属的初级加工,当时国际市场价格因为一些地缘政治因素,波动得非常厉害。国内也跟着起哄,大家一听价格涨,就疯狂扩大产能,甚至把以前停掉的生产线都开了。问题是,这个价格上涨,很大程度上是短期恐慌性需求的炒作,而非基本面的真实增长。结果呢?一旦恐慌情绪消退,价格腰斩,那些上了杠杆、上了新产能的企业,日子就过不下去了。他们的财务模型完全基于一个错误的高价信号。

这种信号扭曲,有时候也不是故意的,就是信息不对称。比如,一个新技术的应用,早期使用者承担的风险巨大,但他们的成功案例,往往在市场上传播得比较慢,或者被其他噪音盖过了。等到大家看到苗头时,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布局时机。我们在做市场调研时,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:企业负责人明明知道某个方向有潜力,但因为看不到清晰的、可信的早期成功案例,加上对新技术的不确定性,宁愿选择保守观望。这种“看不见”,就是信号传递的障碍。

更隐蔽一些的,是监管政策本身的解读。很多时候,政策本意是引导市场健康发展,但执行层面或者市场的理解出现了偏差,就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。比如,为了鼓励某个产业发展,出台了补贴政策,结果发现很多企业并不是基于市场需求去创新,而是围绕着如何拿到补贴来设计产品或服务,最后导致大量低质、无效的供给。这哪里是市场在决定?明明是政策导向被扭曲了。

激励机制的失衡

光有信号还不够,市场还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驱动行为。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,核心就是要让那些创造价值、满足真实需求的行为得到回报,而那些无效的、浪费资源的则受到惩罚。我们公司一直强调,我们的服务是要帮助客户“优化资源配置”,但这优化,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市场回报上。

举个例子,我们之前接触过一家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企业。他们技术实力不俗,产品质量也过硬,但总是在和那些“价格屠夫”式的竞争对手较量。这些对手,很多时候是靠偷工减料,或者通过一些非市场化的渠道挤压成本,从而在价格上获得优势。这种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,就是激励机制出了问题。在那种环境下,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得不到应有的市场溢价,反而因为成本更高而被边缘化。

要改变这种局面,就需要构建更公平、更透明的市场环境。比如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让创新者的成果能够被尊重和回报。再比如,建立更完善的信用体系,让那些不讲诚信、不遵守规则的企业,付出代价。我们也在尝试通过数据分析,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市场洞察,帮助他们避开那些“坑”,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市场机会。但这只是辅助,根本还是在于整个市场生态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励好行为。

突破信息壁垒,让信号更清晰

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,第一步就是要把那些阻碍信号传递的“墙”拆掉。这其中,信息是关键。我们一直在思考,怎么才能让市场信息更自由、更准确地流动。

从我们公司的业务来看,供应链金融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。以前,很多中小企业因为缺乏抵押物,或者信用记录不完善,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。这就导致很多有潜力的企业,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无法生存。而现在,通过区块链技术、大数据分析,我们可以对企业的订单、物流、应收账款等信息进行更透明、更可靠的记录和评估。这样一来,金融机构就能更准确地识别风险,为这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。这本身就是一个让市场信号(企业的信用和经营状况)更清晰、更直接地影响其融资能力的过程。

另一个方面,是行业数据的共享和标准化。很多时候,同一个行业,不同企业的数据格式五花八门,根本没法比,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大数据分析。我们一直在推动我们合作的客户,在数据管理上进行标准化。比如,统一产品编码、统一交易术语等等。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,需要投入大量精力,但一旦建立起来,信息的流动性就会大大增强,市场对供需的判断也会更准确。

重塑激励,让价值回归

有了更清晰的信号,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让激励机制对准“价值创造”。这意味着,我们要让那些真正为社会创造了价值、解决了实际问题的企业,能够获得市场的青睐。

在“双碳”背景下,这个尤其明显。很多企业都在转型,都在拥抱绿色技术。但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,需要投入,需要时间。如果市场不能给转型者应有的溢价,或者不惩罚那些“污染者”,那大家就没动力。所以,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区分“价值”的激励。比如,通过绿色信贷、碳排放交易等方式,让那些低碳、环保的企业,能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,或者通过碳积分获得额外收益。反过来,对高排放、高污染的企业,则要增加其运营成本,甚至限制其市场准入。

我们自己也在摸索。比如,我们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,会特别关注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。如果一个客户在环保、社会责任方面做得好,我们可能会在服务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,或者提供更灵活的支付方式。我们相信,这不仅仅是“做好事”,更是对未来市场趋势的判断。当社会越来越重视这些价值的时候,那些先行者,自然会获得市场的正向反馈。

破除“政策依赖”,回归供需本质

一个经常遇到的误区是,很多人把“政府调控”等同于“市场失灵”,认为只要有政府干预,市场就不能发挥作用。在我看来,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。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,不是不要政府,而是要政府的角色更加清晰和到位,是“为市场失灵买单”,而不是“取代市场”。

比如,在一些新兴产业,政府的早期引导是必要的,但这种引导必须是“搭平台、织网络”,而不是“直接输血、包办一切”。一旦市场机制能够运转起来,政府的角色就应该逐渐淡出,让市场主体去竞争、去决策。我们的很多客户,曾经非常依赖政策补贴,一旦补贴退坡,就茫然失措。这说明,他们习惯了依赖政策信号,而不是市场信号。

我们需要的是,让企业真正地去理解和回应消费者的需求,去创新,去提高效率。这意味着,我们要创造一个环境,让企业的成功,是建立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之上,而不是建立在对政策的迎合之上。比如,我们近期在帮助一家农产品电商平台做供应链优化。他们一开始想依靠平台补贴来吸引用户,但效果并不好。后来我们帮他们分析发现,用户真正需要的是更高品质、更新鲜的农产品,以及更可靠的配送服务。于是,他们就转向了后端品控和物流的投入。这才是市场在真正发挥作用:用户需求驱动供给的优化。

总结:一场持续的动态平衡

总而言之,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,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状态,而是一个持续的、动态平衡的过程。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关注市场信号是否清晰,激励机制是否有效。这需要企业自身的敏锐和创新,也需要一个更加开放、公平、透明的外部环境。我们公司一直在做的,就是在这两者之间,找到那个能够让价值zuida化的“甜蜜点”。这不容易,但方向是对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