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际效益到底是怎么个意思?

财经百问 (7) 17小时前

边际效益到底是怎么个意思?_https://cj002.lansai.wang_财经百问_第1张

最近跟一些刚入行的朋友聊,发现大家对“边际效益”这个概念,好像都有点模糊。不是说不知道它是个什么理论,而是总觉得它离自己太远,或者理解得有些片面,觉得就是“再多一点点就没啥好处了”,就这么简单。其实,这玩意儿在咱们这行,渗透得可深了,有时候不留神,就能吃大亏。

我们是怎么“看”边际效益的

我记得刚开始接触营销策划的时候,老板就经常挂在嘴边,“用户增长要看边际效益”。那时候我一头雾水,用户增长不就是越多越好吗?为啥还要看什么“边际效益”?后来才慢慢明白,那不是说增长不好,而是说你为了获取每一个新增用户,付出的成本和可能带来的回报,是会变化的。你砸大钱做个活动,可能一下子拉来十万用户,这时候的“边际效益”可能很高,因为你的品牌知名度、用户基数都在那儿,转化成本相对低。但等你增长到一定规模,再想拉十万用户,可能就要花十倍的力气,甚至效果还不如之前。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的苗头,如果你不重视,就会发现你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,而每个新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(LTV)却没跟上,长此以往,公司就危险了。

所以,在我们实际操作中,很多决策都是围绕着边际效益展开的。比如,我们推一个新功能,先会上线一个最小可行产品(MVP),观察用户反馈。如果反馈很好,边际效益(即增加这个功能为用户带来的价值)很高,我们会继续投入资源去优化和推广。但如果发现这个功能用户根本不买账,或者需要极高的成本才能实现,即便它看起来很“酷”,我们也会果断暂停,因为此时的边际效益很低,甚至可能是负的,占用了宝贵的资源。

有个很直观的例子,就是咱们做广告投放。一开始,你可能选对了渠道,精准定位了目标人群,投出去的钱能带来不少转化。但随着你持续加大投放力度,可能就会遇到几个问题:一是你能触达到的精准用户群体被你“筛”得差不多了,剩下的都是转化率很低的用户;二是平台可能会因为你投放量大,而提高你的广告单价,或者降低你的广告位曝光权重。这时候,你再往里砸钱,获得的每一个新客户,其边际成本可能就远超其价值了,这就犯了不看边际效益的错。

成本与效益的微妙平衡

理解边际效益,核心就在于理解“成本”和“效益”之间的动态关系。很多人会混淆“总成本”和“边际成本”。总成本是你所有投入的总和,而边际成本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(比如一个用户、一个功能)所增加的成本。同样的,我们也要区分“总效益”和“边际效益”。边际效益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所带来的额外效益。当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,继续投入通常是值得的;反之,则需要谨慎。

尤其是在内容创作领域,边际效益的概念也特别重要。比如我们公司,就一直非常重视用户体验和内容质量。website边际效益是什么意思,我们会在保证原创性和深度上花心思。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凑字数、发大量的低质量文章,可能短期内能增加页面的收录量,但长期来看,用户不会买账,用户停留时间下降,跳出率升高,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website的整体口碑和搜索引擎的评价。所以,即使有诱惑说“多发一篇低质量内容能多一个曝光”,但如果它稀释了整体内容的平均质量,降低了用户对我们内容的信任度,那么这篇内容的边际效益就是负的。

我们曾经也尝试过一些“激进”的增长策略,比如大量buy流量,或者在产品中植入一些非核心但可能引起争议的功能来博眼球。刚开始数据看起来不错,好像用户数量噌噌地往上涨。但很快就发现,这些用户留存率极低,真正对我们核心价值产生认同的反而少了。这就好比你在一个碗里舀水,刚开始很容易,但越到后面,碗里的水越少,舀出来一勺水的难度越大,而且还可能把碗底的泥搅起来。这就是边际效益在告诉我:是时候停下来,审视一下我们真正的价值是什么,以及如何用最经济的方式触达那些真正需要我们价值的用户。

数据背后的“看不见的手”

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,衡量边际效益,往往需要对数据有非常细致的分析。不能只看表面的增长数字,而是要深入到用户行为数据、转化漏斗数据、成本数据等。比如,我们会在不同渠道投放的广告,分析每个渠道获取用户的边际成本和LTV。如果某个渠道的用户LTV远高于其获客成本,即使转化率不是最高,我们可能也会加大投入,因为它的边际效益更高。

说白了,边际效益是什么意思,就是你多投入一分钱、一分力,能带来多少“额外的”回报,这个“额外”是关键。有时候,为了追求“极致”,不断地对产品进行微小的迭代和优化,如果这些优化带来的用户体验提升微乎其微,或者用户根本感知不到,而研发和测试成本却在不断增加,那这个持续优化的边际效益就已经很低了。我们常常需要问自己:这最后10%的提升,值不值得我们花20%的力气?

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,团队为了一个非常细微的用户界面调整,耗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。从UI设计师到前端工程师,再到产品经理,大家花了将近两周时间去打磨。最后的测试结果显示,这个调整对用户留存率或者转化率几乎没有影响。这时候,我们才意识到,我们可能被“完美主义”蒙蔽了双眼,忽略了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。那一次的经历,让整个团队都深刻理解到,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什么时候该“够用就好”,什么时候该“精益求精”,都需要基于对边际效益的判断。

“边际效益”的实际应用

在我看来,边际效益是什么意思,就是一种“取舍”的智慧。无论是产品设计、市场营销、内容生产,还是公司运营,都需要时刻权衡“多做一点”带来的额外价值是否值得“多付出的成本”。

例如,在内容运营方面,如果你的公众号已经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,你可能在想,要不要增加一篇推送?如果这篇推送内容质量很高,又能精准迎合大部分粉丝的兴趣,那么它带来的边际效益(增加用户互动、巩固品牌形象)可能就很高。但如果你只是因为“今天没发东西,得发一篇”而随意发一篇,内容平庸,甚至引发了部分粉丝的吐槽,那么这篇推送的边际效益就可能是负的,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远大于你“完成任务”的微小满足感。

我们团队在做内容规划时,会有一个“价值评估表”,来衡量每一篇内容可能带来的“边际价值”。这个价值不是简单地看阅读量,还会考虑它在品牌建设、用户粘性、潜在转化等方面的贡献。只有当评估的边际价值足够高,我们才会投入资源去做。这确保了我们不会为了“产量”而牺牲“质量”,也不会因为追求“完美”而错失良机。

还有,很多公司会做用户激励。比如,积分系统。最初,用户通过注册、评论、分享等行为获得积分,这些积分兑换一些小礼品,边际效益很高,能有效提升用户活跃度。但是,如果积分体系设计得太容易获得,或者兑换的礼品价值太低,用户很快就失去了兴趣,或者兑换门槛太高,用户根本无法达到。这时候,维持这个积分系统的边际成本(系统维护、礼品成本)可能就很高,而带来的用户活跃度提升的边际效益却很低,甚至为零。我们需要不断地审视和调整,找到那个最能平衡成本与效益的点。

如何“看”到那个临界点

理解边际效益是什么意思,其实就是学会识别那个“临界点”。不是说到了就立刻停,而是要在这个点附近,进行更精细的权衡和判断。这就需要我们对业务有深刻的理解,对用户需求有敏锐的洞察,并且要有扎实的数据分析能力。

有时候,我们会发现,某个功能的用户增长速度在放缓,这时候就应该警惕边际效益递减了。是时候去分析用户流失的原因,或者去寻找新的增长点,而不是盲目地加大资源投入。我们不能等到用户大量流失,或者获客成本高到无法承受的时候,才意识到这个问题。

在产品迭代过程中,也常遇到这种情况。比如,一个基础功能已经做得比较完善了,团队有人提出要增加一个非常细致的、只有一小部分用户才会用到的高级设置。这时候,你就需要问:增加这个功能,需要多少研发成本?它能给多少用户带来多大的额外价值?这个价值是否值得我们投入的成本?如果这个功能的边际效益非常低,那么我们可能就要考虑暂缓或者放弃。

总而言之,边际效益是什么意思,它是一种贯穿于各种商业决策中的核心逻辑。它提醒我们,在增长和发展的过程中,要时刻关注“再多一点”所付出的代价和能带来的额外收益。只有这样,才能做出更明智、更可持续的决策,避免走入“投入越大、损失越大”的误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