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企为什么也上市?那些摆在台面上的和没说透的

保险问答 (5) 17小时前

国企为什么也上市?那些摆在台面上的和没说透的_https://cj002.lansai.wang_保险问答_第1张

问“国企为什么也上市”,其实挺有意思的。很多人觉得,国企是国家的,是姓“公”的,上市不就是为了融资、为了利润嘛,那是不是有点“变味”了?我接触下来,这背后逻辑比想象的要复杂,而且很多时候,上市对国企来说,与其说是“想不想”,不如说是“不得不”。

不差钱,为何还要“折腾”上市?

确实,很多大型国企,特别是央企,本身有国家财政输血,或者在能源、通信这些领域本身就具有垄断性优势,现金流稳定,似乎不太缺钱。但“不缺钱”和“需要更健康的资金结构”是两回事。上市最直接的好处,就是能够通过公开市场募集资金,而且是一种成本相对可控、期限灵活的融资方式。不像银行贷款,总有额度、总有利率的问题,也不同于发债,虽然一次性融得多,但到期本金压力大。股市融资,特别是股权融资,是更长期的,而且可以分批进行,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资本支出计划来安排。

举个例子,就拿我们前几年参与过的某个电力设备领域的央企来说,它在新能源领域有很大的扩张计划,要上很多新的生产线,研发新的技术。这些投入都是天文数字。虽然国家也在支持,但专项拨款和市场化融资的效率,真的没法比。通过IPO融到的资金,就能稳稳地支撑它跑完整个技术迭代和产能扩张的周期。而且,一旦公司有大额的资本性支出,比如要收购一家国外先进技术公司,或者要投资建设大型海外项目,股市就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“金库”。

更深层次一点,上市也是为了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。一个公司光有负债,没有股本,财务杠杆就太高了,风险会放大。通过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,或者说普通股民,能够稀释负债比例,提高资产负债率的健康度,让公司的财务报表看起来更稳健,这对于未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、进行更大规模的合作,是有积极作用的。试想一下,如果你是银行,看到一家负债率极高、股本很少的公司,你敢贷多少?反过来,一家有良好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,银行的信心自然会足一些。

“市场化”这顶帽子,可不是白戴的

“国企上市”这事儿,很多人把它简单理解为“民营化”。这其实是对“市场化”理解得不够透彻。上市,不仅仅是融钱,更重要的是接受市场的检验,接受更严格的监管。一家国企一旦上市,它就必须遵循《公司法》、《证券法》等一系列市场化运作的规则,它的财务信息需要公开披露,它的治理结构要符合上市公司要求,它的董事会、监事会要独立运作。这背后,是对这家国企的一次全面“市场化改造”。

过去那种“父爱式”管理,或者说行政命令式的管理,在上市公司里行不通。董事长、总经理必须对股东负责,对市场负责。财务报告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,信息披露也不能想公开就公开,想隐瞒就隐瞒。这种约束,反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内部人控制,防止资产流失,让决策更加透明和规范。当然,这个过程很痛苦,很多原有的国企管理模式要被打破,很多习惯于“说一不二”的领导也要学会“看股东脸色”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作为保荐机构,在辅导一家地方国企上市的过程中,遇到过一个棘手的问题。这家国企下属有一个子公司,多年来一直由一位总工程师说了算,研发投入很大,但产出效率不高,公司每年都要给它输血。上市要求它进行业务梳理和剥离,但这位总工程师就坚决不同意,认为这是否定他的功绩。最终,经过反复沟通和内部协调,加上引入外部独立董事的压力,才勉强同意将其作为非主营业务剥离。你看,这种“纠缠”,在没有上市前,可能根本没人敢碰。

股权激励和职业经理人:国企改革的“催化剂”

说实话,国企上市还有一个很现实的目的,就是解决人才激励的问题。过去,国企员工的收入水平和市场化企业差距挺大的,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,很难留住真正的人才。上市之后,通过股权激励计划,比如股票期权、限制性股票,可以让核心员工分享公司发展的红利。这就像给团队打了“强心针”,大家干活儿就更有奔头了,因为你的努力直接关系到你口袋里的钱。

而且,上市也能为国企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扫清障碍。很多国企领导,虽然能力不俗,但由于身份的限制,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和灵活性不如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。上市之后,公司治理结构更加清晰,明确了董事会、经理层的权责,为引进外部的、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提供了平台和土壤。这些职业经理人往往带着更市场化的思维、更灵活的机制,能够为国企带来新的活力。

我们接触过一家传统制造业的国企,管理层一度比较老化,而且是那种“大家庭”式的管理风格,人浮于事的情况比较严重。通过引入一家有海外上市经验的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,并且这家民营企业派出了一批职业经理人进入董事会和管理层,情况就大不一样了。新的管理层上来后,立刻着手进行组织架构调整,优化流程,对业绩不达标的部门负责人进行淘汰。虽然刚开始很多人不适应,甚至有些抵触,但几年下来,公司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都有了质的飞跃。这种改变,如果仅仅依靠内部的“自我革命”,难度太大了。

打破“隐形壁垒”,迎接真正挑战

有些国企选择上市,也是为了打破一些“隐形壁垒”。比如,很多国企在进行海外投资、技术引进,或者参与国际竞争时,会因为其“国企”的身份,在一些环节受到额外的审查,甚至直接被排除在外。一旦成为一家公开的上市公司,虽然其控股股东还是国有资本,但在法律意义上,它更符合国际通用商业规则,更容易被全球市场接受。

我们参与过一家航空零部件制造商的上市项目,这家企业技术实力很强,但一直受到一些海外客户的“信任度”质疑。即便其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都完全符合要求,但对方在谈合同的时候,总觉得“不一样”。上市之后,公司信息公开透明,治理结构规范,客户对其产品的信心明显增强,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。这就像给公司戴上了一顶“金字招牌”,虽然牌子是国企,但“上市公司”的属性,让它更容易和国际规则接轨。

当然,上市也不是万能的。我们也见过一些国企上市后,依然故我,治理结构改而不化,信息披露敷衍了事,最终业绩乏善可陈,甚至出现过一些违规操作。这说明,上市只是一个契机,一个平台,真正的改变,还得看企业自身的改革决心和执行力。但总体来说,对绝大多数国企而言,上市是走向市场化、现代化的一条必经之路,是国家希望它更强、更灵活、更具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