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什么时候”这个问题,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很多人一上来就问个具体时间点,好像找到了那个“开端”就能 all in 一样。但对我们这些常年在外面跑、跟项目打交道的人来说,它不是一个凭空冒出来的概念,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宣布。更像是一点点酝酿,然后慢慢成型,再到如今的全面铺开。
我刚开始接触“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”相关业务的时候,那时候还没怎么听过这个名字,但相关的“走出去”战略、对外援助、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动作,其实早就有了。国内一些大型国企,在一些亚非拉国家承接项目,修路、建桥、建电站,这些都是常态。当时,更多的是以 bilateral(双边)的方式进行,一个项目就是一个项目,很少有现在这种系统性的、跨区域的联动概念。
记忆比较深刻的是,大概在2010年前后吧,国家开始强调要“优化对外投资结构”,尤其是在一些“中国-东盟博览会”之类的场合,大家就开始讨论如何把中国的产能、技术优势和沿线国家的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。这时候,一些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说法就零星地出现了,但还不是现在这么响亮。
真正的转折点,在我看来,是2013年。那一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了建设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重大倡议。这一下子就把之前零散的、局部的合作,提升到了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,并且给了一个非常响亮、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字——“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”。这个命名本身就很有讲究,一下子拉近了距离,也勾起了很多人的历史联想。
倡议提出后,zuida的感受就是“节奏加快了”。以前我们做项目,可能需要很多年的前期准备、谈判,但“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”之后,政府层面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,沟通渠道也更加顺畅。像我们之前在东南亚参与的一个大型港口项目,从最初的意向对接,到最后的合同签署,速度比以前快了不止一倍。
当然,从“概念”到“落地”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在中亚的一个国家,想推动一个铁路项目的升级改造。当初设想得很好,连接几个主要城市,带动沿线经济发展。但到了当地,才发现情况比我们预想的复杂。当地政府的协调能力、土地征用的程序,还有一些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,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。当时我们团队内部讨论了好久,甚至有几个年轻的同事觉得项目可能要黄。
后来,我们调整了策略,不再追求一步到位,而是从一些小的、可操作的环节入手,比如先完成某个关键路段的维护升级,同时加强和当地社区的沟通,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。这个过程中,我们也体会到,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什么时候 开始重要,不如说,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更关键。
这些年,“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”的实践过程中,我们确实也遇到过不少现实的挑战。比如,有些项目的融资问题,初期设想的资金来源,到了执行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。还有跨文化沟通,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、商业习惯、甚至是思维方式,都可能成为障碍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在非洲的一个项目,合同细节上跟当地合作伙伴出现了分歧。我们按照国内的惯例来理解,对方有他们的理解方式,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。最后,还是通过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介入,才把这个误会解开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,在“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”框架下,精细化的合同管理和跨文化法律服务有多么重要。
近年来,大家也明显感觉到,“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”的侧重点在发生变化。从最初更侧重“大写意”的宏大叙事,到现在更强调“工笔画”的细节和质量。比如,更加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、环保标准,以及给当地带来的实际效益。我们团队也在不断学习和调整,确保我们承接的项目,不仅仅是“建起来”,更能“用起来”,并且能真正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。
所以,回到“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什么时候”这个问题,我觉得,它不是一个static(静态)的时间点,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。2013年的提出是它一个重要的里程碑,但它的基因可以追溯得更早。而现在,它依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。
与其纠结于“什么时候”开始,不如关注“现在”和“未来”。“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”倡议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,但要在上面跳好一支舞,需要的是扎实的功底、灵活的策略,以及最重要的,对当地真实情况的深刻理解。这是我们这些一线实践者每天都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