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价格倒挂”,这词一出来,不少同行脑子里大概率会闪过一丝不解,甚至还有点恼火。明明成本在涨,下游需求也还凑合,怎么就突然发现,某个产品,比如说某个时期的化工原料,或者某批次的电子元器件,越是靠近终端,价格反而越低,甚至比上游的中间品还要便宜?这事儿,真不是纸上谈兵,我当年也栽过跟头,后来慢慢琢磨,也算摸索出点门道。
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,就是成本的传导链条断了。你知道的,很多产品的价格,从原材料、生产制造、到分销、再到零售,是一层一层往上加价的。理论上,上游的成本增加,自然会顺着这条链子传导下去。但现实中,这条链子常常是“漏勺”。
比如,我们曾经跟进过一批高纯度电子级硅晶片。当时,全球主要供应商的产能受到某种限制,出厂价悄悄往上抬了一点。我们采购部门刚跟上游谈完,紧接着就发现,下游的组装厂,甚至更往前的封装厂,他们手上还有一批前期的库存,价格没来得及调,或者因为有长期协议,价格钉在那里。结果就是,我们的中间环节,既要承受上游涨价的压力,又不能完全把这部分成本转嫁给下游,利润空间就被挤压得只剩下一点边际。
而且,这种传导不畅,很多时候跟信息不对称有关。下游客户手里到底有多少货,他们采购的节奏和成本结构,我们作为中间商,往往不是那么清楚。等到我们意识到价格不对劲的时候,市场已经出现价格倒挂的局面了。
除了成本,供需关系的处理不好,也会直接导致价格倒挂。这个里面,既有客观的供需错配,也有不少人为的市场博弈成分。
想象一下,某家大厂突然释放出巨量库存,可能是因为自身资金链紧张,也可能是为了清理滞销产品,又或者是在为下一代新品让路。这批货一旦流入市场,立刻就会搅乱原有的价格体系。如果这批货的销售策略是“快速回笼资金”,他们可能会以一个非常低的价格快速出货,甚至低于中间商的正常利润价。这时候,你手里还有正常价格进货的产品,自然就卖不出去了,而市场上那些低价货还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来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做一款特种显示面板的代理。当时市场整体需求挺好,我们也备了不少货。结果,某个主要的生产国突然宣布要鼓励本国面板产业发展,对出口商实施补贴。一下子,原本高高在上的面板价格,就因为这批补贴货的涌入,在终端市场变得非常便宜。我们手里正常渠道进来的货,价格就显得非常尴尬,很多客户都宁愿等一等,或者直接找那些“价格低廉”的新货源。
谈到价格倒挂,库存管理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。很多时候,价格的扭曲,就是因为某个环节上的库存积压太严重,不得不低价出清。
尤其是那些生命周期短、技术更新快的产品,比如消费电子里的某些配件。一旦市场风向变了,或者新款出来了,老款就容易出现滞销。而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,经销商或者制造商就不得不降价处理。如果降价幅度过大,就很容易形成价格倒挂。我亲眼见过,某个品牌的手机充电器,因为上一代型号的库存实在太多,厂家宁愿亏本处理,价格低到让消费者觉得“不可思议”,远低于同等质量但新一代的配件。
这种状况,归根结底还是前期的市场预测和备货策略出了问题。要么是对市场需求判断失误,要么是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脱节。最终的结果就是,市场上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,甚至出现了“越早买越吃亏”的怪象。
还有一种情况,往往隐藏在合同的细节里,尤其是在一些大宗商品或者有长期采购协议的行业。价格倒挂,有时候是合同条款设计不当,或者是双方在定价策略上的博弈造成的。
比如,有些合同约定了“价格联动”机制,但联动的基础价格设置得不合理,或者联动方式过于滞后。当上游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时,下游的合同价格因为联动滞后,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。反过来,如果市场需求突然下降,上游价格快速回落,但合同价格可能因为有最低价保障条款,或者因为调整周期长,而没有及时跟上。这就可能导致,市场价格已经跌破了合同约定价,但合同内的交易却还在以相对较高的价格进行,而其他非合同内的市场交易,可能价格已经低于这个合同价了。
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一家大型制造企业,为了锁定长期供应,跟几家主要供应商签订了年度长约。但约定的价格,是基于前一年的平均成本。结果,当年上半年,整个行业的上游原材料价格翻了一倍,但这些长约客户的价格却纹丝不动。反而是那些小客户,或者没有长约的客户,因为市场现货价的快速上涨,感受到的压力更大。但到了下半年,原材料价格又因为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而大幅下跌,长约客户的价格就显得“坚挺”了,而现货市场的价格已经跌到比长约价格还要低。这时候,长约客户的采购成本,反而比直接在现货市场上buy的客户要高,这就是一种变相的价格倒挂。
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性,这些特性也会影响价格倒挂现象的发生。尤其是一些产业链条长、参与主体多的行业,信息流动的滞后性会让价格信号变得模糊。
拿农产品来说,从农民到批发市场,再到零售终端,中间环节很多,每个环节的加价、损耗、仓储成本都不同。如果某个环节出现了严重的库存积压,或者运输物流出现大范围延误,都可能导致价格在不同层级之间出现不正常的波动。比如,因为天气原因,某个产地的农产品大量提前上市,而当时的市场需求并未跟上,就可能导致产地价格非常低,但到了几个月后,因为储存成本、运输成本等原因,再去看,终端市场的价格反而没有因为当初的“丰收”而显著降低,甚至因为稀缺性而波动。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价格倒挂的体现。
再比如,一些高技术、高附加值的产品,虽然技术本身是先进的,但如果其产业链上的某个关键环节,比如精密加工、特种材料供应等,掌握在少数几家企业手中,一旦这些关键供应商出现问题,比如设备故障、环保停产等,就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瞬间上升。这时候,即使下游终端需求不错,但中间环节因为采购不到便宜的原材料,或者生产成本骤增,导致最终产品价格无法与前期的低价竞争,也容易形成价格倒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