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股市大跌会持续多久?” 这句话,大概是这几天我朋友圈和跟老朋友们聊天时,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。每次市场风起云涌,大家最关心的总是这个,仿佛知道了确切的时间点,就能提前布局,避开风险,抓住反弹。但说实话,真要给个精确的答案,别说我,就算是对冲基金经理,甚至最顶级的经济学家,恐怕也只能是“尽人事,听天命”。
很多时候,市场的剧烈波动,尤其是大跌,往往源于情绪的蔓延。恐慌一旦开始,就像病毒一样,会迅速扩散。昨天某个行业被一纸政策打压,今天就可能传导到另一个看似无关的板块。我记得几年前,有一阵子,新能源车板块行情火爆,大家都觉得是未来的方向,结果突然有几家龙头企业爆出财务问题,整个板块就好像被按了暂停键,跌得稀里哗啦。当时好多人也是这么问的,说新能源是不是没前途了?但你想想,那次大跌,其实更多是情绪化的反应,过度解读了几个公司的个案,而非行业本身的根本性问题。
这种情绪化的跌,往往来得快,去得也可能快。一旦市场情绪得到缓释,或者出现一些积极的信号,比如政策面的安抚,或者经济数据显示出韧性,资金就可能重新回流,市场迅速企稳。当然,也有另一种情况,就是“理性病”——即市场估值确实过高,或者宏观经济基本面出现了硬伤,比如通胀失控,或者加息周期不得不大幅延长。这种情况下,股市的大跌可能就不会那么快结束,它需要时间来消化估值,等待基本面的好转。
我常常觉得,判断股市大跌会持续多久,就像判断一场感冒会持续多久一样。身体强壮、抵抗力好的,可能两三天就好了;体质稍弱的,或者遇上流感这种变种,那就得拖个把星期甚至更长。股市也是,它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太复杂了,有国内的政策、经济数据,也有国际的地缘政治、全球的货币政策等等。你无法把所有变量都算得那么清楚。
在我刚入行那会儿,也是特别想抓住每一次大跌后的反弹机会。当时很多分析师会根据技术指标,比如MACD、KDJ的底背离,或者历史上的估值分位数,来判断“机会来了”。我也跟着做了不少尝试,结果发现,市场并不总是按“书本”来的。我记得有一次,某大型科技股估值跌到历史低位,大家都以为稳了,纷纷补仓。结果第二天,公司因为数据安全问题被罚款,股价又跌了百分之十几。那一刻,你才明白,所谓的“低估值”,在某些突发事件面前,可能就只是一纸空文。
那个教训很深刻。它告诉我,在市场大幅下跌时,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“凭感觉”或者“凭经验”去判断底部。因为很多时候,那个看似坚实的底部,可能只是下跌过程中的一个短暂喘息,后面还有更大的“坑”在等着你。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,在某次大跌中,因为过早地“抄底”而导致亏损加剧,最后不得不割肉离场,错过了后面的真正反弹。
所以,对于“股市大跌会持续多久”这个问题,我现在的看法是,与其去猜测时间,不如去关注市场背后的驱动因素有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。是经济基本面正在好转?是政策面的不确定性消退了?是之前导致大跌的核心矛盾得到了解决?如果这些关键点没有变化,那么短期的反弹,更多时候是“技术性反弹”,真正的底部,可能还需要耐心等待。
那么,我们能做些什么呢?我想,观察“情绪的拐点”和“逻辑的拐点”是比较关键的。情绪的拐点,就是市场极度悲观的时候,反而可能孕育着机会。想想看,当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要亏光了,没人敢再说话的时候,市场往往离反弹就不远了。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起乐观起来,而是说,悲观情绪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泄,一些真正有价值的资产,可能因为恐慌而被低估了。
而逻辑的拐点,则是指导致市场下跌的那个“逻辑链条”断裂了。比如,如果之前大家担心的是通胀失控导致央行持续大幅加息,那么当最新的通胀数据显著回落,或者央行在货币政策会议上释放出“鸽派”信号时,这就是一个逻辑上的拐点。这时候,我们就可以开始重新审视市场,而不是被过去下跌的逻辑继续绑架。
以近期的一次市场调整为例,当时市场普遍担忧的是海外加息周期带来的流动性收紧。很多股票一路下跌,估值也跟着下来了。但后来,我们看到一些央行在释放出加息幅度可能放缓的信号,同时国内的一些经济刺激政策也开始落地。虽然股市的整体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,但你就能感觉到,那个之前压制市场的“逻辑”,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。这时候,一些优质的、受政策利好影响的板块,就开始率先企稳甚至反弹。
归根结底,要回答“股市大跌会持续多久”,没有一个标准答案。这就像问“明天会不会下雨”一样,你可以看天气预报,但最终还是要做好准备。我个人的经验是,在市场大跌的时候,保持冷静,不要被一时的恐慌情绪裹挟。同时,做好风险管理,不要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入进去,留有余地。当你看到导致大跌的根本原因开始缓解,并且市场出现了一些“情绪拐点”的迹象时,可以考虑逐步布局,但也要做好随时调整的准备。
这行的经验,往往是摔打出来的。每次大跌,都是一次学习和反思的机会。与其纠结于“多久”,不如把精力放在“为什么跌”和“什么时候跌的逻辑会改变”上。这样,即使市场还在跌,你也能更从容一些,因为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,以及为什么要做。毕竟,长期来看,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资产,总会在市场的波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回归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