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建股为什么跌?一个业内人士的粗浅观察

保险问答 (3) 8小时前

基建股为什么跌?一个业内人士的粗浅观察_https://cj002.lansai.wang_保险问答_第1张

不少朋友问我,今年基建股为什么跌,明明国家政策一直在支持,怎么股价反而跟不上趟?这个问题,说实话,我刚开始也没太想明白,感觉跟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项目情况有点出入。今天就随便聊聊,没啥高深的理论,都是自己在项目现场、跟同行交流时的一些零散感受,希望能解答一些人的疑惑,也算是给自己梳理梳理思路。

一、预期差与现实的拉扯

首先,得承认,市场对基建的预期和实际落地之间,确实存在一个不小的“差”。我们都知道,政府每年都会出台各种政策,加大基建投资,尤其是在经济面临压力的时候,基建往往是稳定增长的“压舱石”。但问题在于,政策意图的传导到项目落地,再到拉动企业营收和利润,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,而且中间会有很多环节。很多时候,我们看到的是规划、是意向,甚至是某些项目的前期准备,而市场已经把这些“潜在的利好”提前price in(定价)了,一旦实际的开工、资金到位速度没有达到预期,或者说,那些“空气”项目太多,真正能形成实质性产值的有限,股价自然就得回调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接触到一个地方政府,说是有个大的交通枢纽项目要上马,规模不小,当时听着就很激动,感觉又是大单。但我们去现场调研,除了几块规划图纸,就是一片荒地,更别说勘察、设计、环评这些前期工作了。后面又听说,因为地方财政压力,这个项目被一再延后,甚至有可能会缩减规模。这种经历多了,你就知道,口头上的“大力支持”和实际的“真金白银”之间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市场是嗅觉灵敏的,当它发现很多 annoncé(宣布的)项目并没有如期转化为合同和工程量时,就会用脚投票。

而且,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,就是“资金来源”。很多时候,基建项目看上去很美,但资金从哪里来,是地方债、专项债,还是PPP模式,亦或是其他形式,这中间的门道很多。如果资金的到位链条不顺畅,或者说,虽然有项目,但钱跟不上,那项目也只能是个“PPT工程”,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实际贡献也就无从谈起。

二、结构性分化下的“旧账”

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基建股都在跌。事实上,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结构性的分化。那些真正有优质在手订单、现金流健康、并且能承接新项目的公司,表现可能还不错。但很多跌得厉害的,往往是一些过去几年积累了较多“历史包袱”的公司。

“历史包袱”这个词,听起来有点模糊,但实际上就是指那些因为各种原因(比如前几年PPP模式的“野蛮生长”,一些项目质量不高,或者回款困难)导致资产质量下降、负债高企的公司。当宏观经济下行,市场流动性收紧,或者监管政策趋严时,这些公司就容易暴露问题。比如,我们看到一些企业,账上应收账款一大堆,但实际回款情况不容乐观,甚至有大量的坏账准备。这种情况下,公司即便签了很多新合同,也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现金流,更别提利润了。投资者看到这些,自然会用脚投票。

还有一些,是过去“靠天吃饭”的公司,对周期性波动过于敏感。一旦整个行业进入调整期,它们受到的冲击就特别大。比如,某些传统的重资产、低毛利的水泥、工程机械等子行业,一旦整体需求下滑,或者产能过剩问题凸显,它们的股价很容易跟着“跳水”。

我们自己也曾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公司,在尽职调查时发现,它们过去一段时间的增长,很大程度上是依靠“借钱投资”和“增加负债”来实现的,利润率不高,但总想着通过规模来弥补。这种模式在市场好的时候还能维持,一旦遇到风吹草动,就很容易出问题。所以,看基建股为什么跌,不能光看政策利好,还得看公司本身的“内功”如何。

三、资金面与流动性的“紧箍咒”

宏观的资金面和流动性,对任何一个行业,尤其是对资金密集型的基建行业,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。今年以来,市场整体的流动性确实不是那么充裕,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节点,比如加息预期、或者某项政策出台后,市场资金都会显得比较谨慎。

你想想,基建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先行投入,从开工到完工,再到最终的结算回款,这个周期不短。如果整体的市场利率往上走,或者银行的信贷额度收紧,那么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增加,项目的盈利空间就会被压缩。更直接的是,如果整体市场的“水”少了,股市的估值自然也会受到影响。那些原本因为政策预期而估值较高的基建股,在流动性紧张的环境下,就更容易被“杀估值”。

我记得之前有个项目,本来我们进度挺顺利的,结果因为银行方面一个季度信贷额度的调整,导致我们有一笔款项的拨付被推迟了。虽然只是暂时的,但这对项目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,直接影响了材料采购和劳务工资的发放。这种微观层面的影响,在成千上万个基建项目上叠加,最后就会体现在上市公司整体的经营状况和股价上。

而且,市场资金的偏好也会变。当有其他更吸引人的投资机会出现时,比如科技股、新能源某些细分赛道,资金自然会往那里流。基建行业,尤其是传统的那些,虽然有政策托底,但它本身的增长天花板、以及相对较低的利润率,在吸引长期资金方面,确实不如一些高成长性的行业。

四、盈利能力与回报周期的现实考量

hablamos(我们谈论)了很多关于政策和资金,但最终回到上市公司,还是要看盈利能力和股东回报。基建股为什么跌,一个非常根本的原因,可能就是市场觉得,即使有订单,这些订单能带来的利润,以及从利润到现金流,再到股东回报,这个过程太漫长,而且中间的不确定性太多。

我经常跟我们公司的财务团队聊,他们手里最清楚的是,一个项目的利润率有多少,但更让他们头疼的是,这个利润什么时候能真正变成银行账上的钱。很多基建项目的结算,都是层层审批,一环扣一环,有时候一个报表或者一个验收环节卡在那里,整个回款周期就拉长了。对于上市公司来说,你不能只看签了多少合同,关键是合同能不能顺利转化为收入,收入能不能按时收到现金,并且这些现金流要能覆盖掉投入的成本,还能有合理的利润。

就拿我们实际操作的一些项目来说,有时候为了拿到一个大订单,我们可能会接受一个相对较低的利润率。但即使如此,如果后续的项目管理、成本控制出了问题,或者最终结算价格跟预期有偏差,那这个订单就可能从“有利可图”变成“勉强保本”,甚至亏损。而这些,都是市场在评估一家基建公司价值时,必须要考虑的因素。

所以,如果你看到一些基建股,虽然营收规模在增长,但净利润率一直上不去,甚至在下降,那么股价的下跌,其实是市场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你:这生意不好做,或者说,不好赚。

五、市场情绪与“信心”的波动

除了前面说的那些硬性因素,市场情绪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。基建行业,尤其是在受到广泛关注的时期,情绪的传导会非常快。当有重大利好消息出来时,市场会过度解读,股价一路飙升;一旦出现任何负面信号,哪怕是很小的,也可能引发恐慌性抛售。

我记得几年前,有个关于某个省份PPP项目退库的传闻,虽然最后证实是误读,但当时整个板块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。很多投资者,特别是中小散户,看到这样的消息,容易产生“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”的心理。他们可能觉得,虽然有政策支持,但风险太大了,不如去投那些更“安全”或者更“确定”的领域。

这种情绪上的“不安全感”,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大基建股为什么跌这个现象。当大家对未来经济走势、对政策执行力度、对企业盈利能力都持谨慎态度时,即使是很小的利空,也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反过来,如果市场信心整体回升,大家对基建行业的未来有了更积极的预期,那么即使是同样的订单量、同样的政策,股价的表现可能就会完全不同。

我们作为行业内的从业者,有时候也需要审视自己,我们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建设场景,是各地都在进行的各种工程,这些都让我们对这个行业有信心。但市场是投资者的集合,他们看到的,是经过财务报表、公司公告、宏观数据等一系列加工后的信息,以及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的判断。所以,理解市场行为,也要理解市场背后那种看不见摸不着,但又极其重要的“信心”因素。

六、行业进入新阶段的阵痛

最后,我觉得,或许我们应该把基建股为什么跌,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视角来看。中国基建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,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过去的模式,更多的是依靠大规模、高速度的扩张,以及较低的利润率来换取规模。但现在,国家在强调“高质量发展”,强调“精细化管理”,强调“防范化解债务风险”。

这意味着,过去那种“粗放式”的增长模式,可能难以维系。公司需要更注重项目的质量、技术创新、成本控制、以及风险管理。那些依然停留在过去思维模式里、没有及时转型的公司,自然会被市场淘汰。而那些能够适应新发展理念、拥有核心竞争力、并且能够稳健经营的公司,即便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股价有所波动,长期来看,大概率会走出自己的独立行情。

所以,当我们谈论基建股为什么跌时,与其说是“政策不支持”或者“行业没前景”,不如说,很多公司正在经历一场“转型期的阵痛”。市场在用股价这种最直接的方式,筛选那些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企业。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来说,看懂这些变化,比单纯追逐短期涨跌,来得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