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标如何设定

财经百问 (5) 9小时前

指标如何设定_https://cj002.lansai.wang_财经百问_第1张

说到底,指标如何设定这事儿,看似简单,但里头学问大着呢。多少团队栽在这上面,一开始觉得数据好,能说明问题,结果方向全错了,白费力气。感觉很多人一谈指标,就容易陷入一种“量化一切”的误区,好像只要能数得出来,就是有效信息。其实不然,关键不在于“能不能数”,而在于“数了之后,能不能指导我们做对的事”。

从“目标”出发,才能看清“指标”

很多人在设定指标的时候,脑子里可能就是“今年销售额要增长10%”,然后就去拆解,拆成月增长,周增长,甚至日增长。这当然有它的道理,但往往忽略了更根本的问题:这个“增长”到底是因为什么?是产品本身更受欢迎了,还是我们市场推广做得更到位了?抑或是用户体验有了质的飞跃?如果只是盯着销售额这个最终结果,你可能永远搞不清背后的真正驱动力在哪里。

我接触过一些项目,上来就说“我们要提高用户活跃度”。好,那用户活跃度怎么定义?是打开APP的次数?还是在APP里停留的时间?或者是在APP里完成某个具体操作的次数?如果只是设定一个“活跃用户数”的指标,那么即便这个数字上去了,也很难说清楚用户是真的“活跃”了,还是只是因为某个弹窗活动,大家都偶尔点了一下。

所以,我认为指标如何设定的第一步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,就是先捋清楚我们真正的“目标”是什么。这个目标,不是那种空泛的“我要成功”,而是要具体到“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产品,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?”或者“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,达成什么样的业务进展?”。一旦目标清晰了,衡量目标达成的“度量衡”——也就是指标,自然就有了方向。

拆解目标:从“为什么”到“是什么”

有了总目标,下一步就是要把这个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、可衡量的中间指标。这个过程,我一直觉得有点像做一道菜,总目标是“做出美味佳肴”,但你得知道关键的调味料是什么,火候要怎么掌握。不能只盯着成品,而忘了过程中的关键步骤。

比如,一个on-line教育平台的目标是“提升用户学习效果”。这太宽泛了。我们得拆解:提升学习效果,意味着什么?可能意味着用户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点,可能意味着他们能更好地通过考试,甚至可能意味着他们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那么,我们能衡量哪些呢?

我们可以看“课程完成率”,但这个也很容易被操纵,用户点一下就算完成了。更有意义的可能是“知识点掌握度测试通过率”,或者“学习时长”背后,我们能不能看到用户在“主动学习”上的投入。甚至,我们还可以设定一个“用户反馈中提及学习到的技能并成功应用的比例”这样的指标,虽然难以量化,但非常真实。

我记得之前有个项目,我们想提高用户在产品内的“参与度”。一开始设定的指标是“用户点击按钮的次数”。结果发现,用户为了刷这个数字,疯狂乱点,反而降低了使用效率。后来我们把指标调整为“用户在特定功能模块完成关键操作的次数”,这个就更能反映用户是不是真正在使用产品解决问题,而不是在“玩弄”数据。

从“结果”到“过程”:埋下导向性的指标

很多人习惯性地盯着“结果性指标”,比如销售额、转化率、用户数。这些当然重要,但往往它们是滞后的。等你看到销售额下降了,很多问题可能已经发生了。而“过程性指标”则能帮助我们提前预警,甚至引导我们主动调整方向。

拿website运营举例。我们希望用户在website上“停留更久”,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。结果性指标可能是“平均访问时长”。但如果用户是因为找不到信息,在一个页面上干耗着,那这个“时长”就不是好事。这时候,我们可以引入一些过程性指标,比如“用户在某个关键信息页面的停留时间”、“用户从搜索结果页点击到内容页的比例”,甚至“用户点击‘返回’或‘关闭’按钮的频率”。

这些过程性指标,就像是在你的数据河流里,埋下的一个个感应器。它能告诉你,用户是不是在顺畅地往前流淌,有没有在哪个节点被卡住,或者干脆是绕远路了。我有个同事,他负责一个电商平台的推荐系统,一开始只看“推荐带来的点击率”。结果发现,虽然点击上去了,但转化率反而下降了,很多用户点击了之后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,就直接走了。后来他加上了“推荐商品的用户加购率”和“用户对推荐商品的评价倾向”(正向还是负向),这些过程指标就更能指导他优化推荐算法,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点击。

避免“指标陷阱”:警惕误导性数据

前面也提到了,设定指标最怕的就是陷入“指标陷阱”。最常见的,就是那些看上去很美,但实际上会误导我们行为的指标。比如,你可能为了提高“评论数量”,就设置一些引导用户去评论的机制,结果收到的都是一些敷衍的、无意义的评论,甚至是为了积分而刷评论。

还有一种情况,是设定了过多、过细的指标,导致团队顾此失彼,精力分散。每个人都盯着自己负责的那个小指标,但整体的协同和方向感就丢了。有时候,我会反思,我们是不是需要一个“北极星指标”?就是那个最能代表我们核心价值和成功方向的指标,让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。

我接触过一些创业公司,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“增长潜力”,会非常在意一些“虚高”的数字,比如“注册用户数”。但如果这些注册用户,从来不活跃,从来不转化,那这个数字的意义就很小。对他们来说,更重要的可能是“付费用户数”或者“留存率”。这就涉及到“指标的生命力”,一个好的指标,应该是能持续地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,而不是一时好看。

关于“AARRR”模型:一种思考框架

提到指标如何设定,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“AARRR”模型,也就是用户生命周期模型:获取(Acquisition)、激活(Activation)、留存(Retention)、推荐(Referral)、收入(Revenue)。这个模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,帮助我们系统地思考用户在不同阶段的表现。

比如,在“获取”阶段,你可以看“获客成本”、“渠道流量”、“转化率”。在“激活”阶段,你可以看“新用户完成核心操作的比例”、“第一次使用的满意度”。“留存”阶段,就是“次日留存”、“周留存”、“月留存”,以及用户流失的原因分析。而“推荐”阶段,则关注“用户邀请的好友数量”、“推荐带来的转化”。最后,“收入”阶段,自然就是“付费用户数”、“客单价”、“生命周期总价值(LTV)”。

但即便是有了这个框架,具体的指标设定,还是要结合你自己的业务场景和目标来。比如,一个内容付费产品,可能“推荐”环节不那么重要,但“激活”和“留存”就至关重要。而一个社交产品,则可能“推荐”和“留存”是它的生命线。

在实际操作中,我会建议团队先从每个环节挑出1-2个最核心的指标,先把它们盯住。随着业务的深入和对用户理解的加深,再慢慢地去补充和优化这些指标。重要的是,要让大家理解每个指标背后的含义,以及它为什么重要,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指标的指导作用。

迭代与调整: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

最重要的一点,指标如何设定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市场在变,用户在变,你的产品也在变,那么你的指标,也应该随之调整和迭代。如果你发现某个指标连续几个月都不变,或者虽然变了,但却看不出它和业务目标之间有什么清晰的关联,那你就得开始反思了。

我见过一些团队,一旦设定了指标,就固执地去追逐,即使发现这个指标开始误导自己了,也不愿意去改。这就像一个人,明明知道自己走错了路,但因为已经走了很远,就不愿意回头了。这其实是一种“沉没成本谬误”。

定期复盘,审视你的指标体系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问问自己:这些指标还在有效地帮助我们达成目标吗?有没有新的、更能体现业务价值的指标出现?我们是否可以简化一下指标,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关注?

很多时候,我们不是缺乏数据,而是缺乏对数据的深入理解和有效的运用。科学地设定和调整指标,就像是给团队装上了一个精确的导航系统,能让你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,找到正确的方向,一步步地走向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