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翻倍黑马”股票如何选?那些不成文的经验之谈

财经问答 (8) 12小时前

“翻倍黑马”股票如何选?那些不成文的经验之谈_https://cj002.lansai.wang_财经问答_第1张

想找那类能让你账户“翻倍”的黑马股?这事儿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难,好多人把这当成一门玄学,或者死抠指标,结果往往是错失良机,或者一头栽进去,等着被套。其实,我感觉这玩意儿,更像是在一堆石头里找钻石,重点不在于你拥有多高级的工具,而在于你是否知道怎么去“看”,怎么去“感觉”。

不止看增长,更要看“增长的质量”

现在市面上讲选股,大抵离不开营收、净利润的增长。当然,这个基础肯定得有,没增长的公司,指望它翻倍,那不是黑马,那是神话。但问题来了,增长是“真”的,还是“虚”的?我见过太多公司,财报上数字挺好看,一季报、半年报、年报,同比增长都是二三十个点,可仔细扒拉扒拉,你会发现,利润增长很多时候是靠“非经常性损益”,比如卖了点固定资产,或者政府补贴,这种增长,一次性,不可持续,那叫“虚胖”。

真正有潜力的黑马,它的增长,大概率来自于主营业务的内生性增长。比如,它出了个新产品,市场反应特别好,销量一路爬坡;或者它原来某个业务模式有问题,现在调整了,效率大幅提升;又或者,它抓住了某个行业趋势,比如新能源、人工智能,并且在这个领域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

所以,选股的时候,别只盯着那个“增长率”的数字,更要关注“增长的来源”。看看年报里,“营业收入构成”、“利润构成”这块,里面写的什么。还有,对于一些新业务、新产品,得去关注它在整个营收中占比的变化,以及它对利润率的贡献。有时候,一个细分领域里的小公司,突然在某个季度,某个领域的数据爆发了,那很可能就是黑马的雏形。

“护城河”是隐藏的动力

大家都知道“护城河”这个概念,巴菲特老爷子强调的。但真正能理解并找到“护城河”的,其实没那么多。很多时候,我们看到的护城河,可能只是表面上的,比如专利、品牌。这些当然重要,但真正的“护城河”,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“系统性”的优势,是别人难以复制的。

比如说,一家公司,它掌握了某个关键的、不可替代的技术,而且这个技术还处在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中。又或者,它拥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用户基础,并且这个用户基础还在不断地通过某种机制(比如社交、数据反馈)变得更“粘稠”。再比如,它在供应链上拥有极强的议价能力,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低成本原材料。

我记得有个做特种材料的公司,他们的一个核心技术,全世界范围内都只有寥寥几家能掌握,而且审批周期特别长,一旦客户用了他们的产品,就很难再换。这种,你就能说它有一个很深的“护城河”。即使当时它还不是行业龙头,但你就能感觉到,它一旦抓住机会,就能快速扩张,因为它本身的门槛在那里。

市场份额的微小变化,可能暗藏玄机

很多时候,我们习惯性地去关注那些行业巨头,觉得它们盘子太大,很难翻倍。但其实,黑马往往就藏在那些之前不太起眼,但正在悄悄蚕食市场份额的公司里。别小看那一个点、两个点的市场份额增长,尤其是在一个相对饱和或者竞争激烈的市场里,这种微小的变化,背后往往代表着产品力、渠道力或者营销力的巨大突破。

我曾经看过一个做消费电子配件的公司,之前市场份额一直在个位数徘徊,但忽然有几个季度,它的市场份额开始稳定地上升,从8%到了10%,再到12%。我们去研究了一下,发现是它新推出的一系列产品,在设计、性能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,而且价格控制得也很好,正好契合了市场对性价比的需求。关键是,它还加大了线上渠道的投入,让更多消费者能接触到。

这种“量变引起质变”的苗头,很多时候会被我们忽略。因为大家都在看那些已经占据了二三十个百分点的公司,觉得它们更有“确定性”。但恰恰相反,那些还在爬坡阶段,但有明确上升趋势的公司,才更有机会实现“翻倍”。

管理层和股权结构,是“人”的因素

股票的本质,是公司的股权。而公司,是“人”在运营。所以,对于管理层的考察,绝对不能少。不是说要去认识他们,而是要从公开信息里,去看他们的过往经历、决策风格,以及对公司发展的规划。

一个有远见、有担当、并且执行力强的管理层,是公司走向成功的基石。你可以看看他们的股权激励计划,或者大股东的持股比例。如果创始人或者核心管理层,自己也持有相当比例的股份,那说明他们和公司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,他们会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做,而不是仅仅一份工作。

另外,股权结构的稳定也很重要。那种天天股权变动、或者大股东频繁减持的公司,很难让人放心。一个相对清晰、稳定的股权结构,才能让公司运营有连续性,有长期规划。

我见过一些公司,虽然短期内业绩不错,但管理层显得有些“浮躁”,今天想这个,明天想那个,缺乏长远的战略。这种公司,即便一时风光,也很难成为真正的“黑马”。

关注“行业景气度”与“政策风口”

我们选股,不能脱离大的宏观环境和行业趋势。有时候,即使一家公司本身很优秀,但如果它所处的行业正处于下行周期,或者受到了不利政策的影响,那它也很难有爆发的机会。

相反,如果一家公司,正好站在了行业景气度爆发的“风口”上,或者受益于国家重要的政策支持,那它就更容易成为“黑马”。比如,近些年来的新能源汽车、半导体、人工智能,这些行业都是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,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潜在黑马。

当然,这里面也有个度的问题。有些人喜欢追逐“政策概念”,结果往往是概念炒作完就跌落。我理解的“关注政策风口”,更多的是要去理解政策背后的逻辑,它究竟是在解决什么问题,是短期刺激还是长期战略,然后去看是否有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公司,能够在这种大环境下受益。

比如,前段时间,国家对某些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支持力度很大,那我们就需要去梳理一下,有哪些在这个领域里有技术积累,并且能够承接这种政策红利的公司。这种,才是“风口上的猪”也能飞起来的逻辑,但前提是,你得知道“风”从哪儿来,以及“猪”本身是不是真的具备了起飞的条件。

实操中的一些“小撇步”

说了这么多,其实落地到实际操作,还有一些我个人的“小撇步”。比如,我会关注那些不太被大众关注,但有真实用户反馈和口碑的公司。有时候,一家公司可能在二级市场没那么“热”,但如果你去生活中、去网上搜搜,发现它的产品或服务,很多人都在用,而且评价不错,那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。

另外,对于一些科技型公司,我会特别关注它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,以及研发成果的转化情况。不是说研发投入越多越好,而是要看这个投入是否有效,是否能带来真正的技术优势和产品创新。

还有,在遇到一些潜在的黑马股时,不要害怕它短暂的调整。有时候,市场并不能立刻识别出它的价值,股价的波动是常态。关键在于你对它价值的判断,是否足够坚定。如果你已经做了充分的研究,并且对公司的未来有信心,那么,市场给你的“低价买入”的机会,反而是你加仓的理由。

当然,风险控制永远是第一位的。即使是再看好的黑马,也需要做好仓位管理,设置好止损位。毕竟,我们追求的是“翻倍”,而不是“倾家荡产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