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下的企业生存之道:那些实操中的经验与教训

理财问答 (7) 11小时前

疫情下的企业生存之道:那些实操中的经验与教训_https://cj002.lansai.wang_理财问答_第1张

疫情这几年,真是把大家逼到了墙角,也逼出了不少新路子。要说抗疫情时期企业应如何经营,其实说起来简单,但真做起来,每一步都得踩准了,否则一着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。

应对变化的思维定势

一开始,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,都有个误区,总觉得疫情是暂时的,熬一熬就过去了。这种“等等看”的心态,在初期确实有一定道理,但随着疫情的反复和常态化,这种思维就成了zuida的阻碍。

我记得很清楚,有一次我们内部开会,讨论到是不是要加大线上推广力度。当时有个同事就说:“咱们线下渠道那么稳,没必要冒这个险。”现在回想起来,这种保守在当时看来是稳妥,但实际上错失了很多抓住线上流量的机会。疫情改变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习惯,更是整个商业生态的运行逻辑。

所以,第一个需要调整的就是心态,得认识到“变化”才是永恒的,尤其是在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。企业不能再指望回到过去的“老样子”,而是要主动去适应,甚至引领这种变化。

线上线下融合的再思考

提到经营,离不开线上线下的融合。但这里面也有学问,不是简单地把产品搬到网上就完事了。我们观察到,很多企业为了应对线下客流锐减,匆忙上线了直播带货、社群营销等,但效果往往差强人意。

问题出在哪?很多时候是线上线下没有形成真正的联动。比如,线上直播卖得很好,但线下门店却没有相应的库存或服务支持;或者线上宣传的优惠,线下门店却不承认。这样一来,消费者体验就会大打折扣,反而可能损害品牌口碑。

真正的融合,应该是线上为线下引流,线下为线上赋能。例如,我们可以通过线上预约,然后到线下门店体验;或者在门店进行产品展示,但鼓励消费者通过线上小程序完成buy,享受积分或会员权益。这种打通,才能让两个渠道互相补充,而不是互相掣肘。

供应链的韧性与重塑

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是全球性的,国内也未能幸免。原材料断供、物流受阻、成本上涨,这些都是企业在抗疫情时期企业应如何经营时必须面对的硬骨头。

我们之前也栽过跟头。有段时间,某个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因为疫情停工,我们整个生产线都几乎停滞了。当时才意识到,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或者单一地区的风险有多大。

从那以后,我们开始着手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。一方面,是寻求多元化的供应商,即使成本会略微上升,但能确保供应的稳定性;另一方面,我们也在探索本地化生产的可能性,减少对长途运输的依赖。这不仅仅是成本的问题,更是企业能否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持续经营能力的关键。

组织文化的适应与迭代

人员的流动、办公模式的改变,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文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。尤其是在远程办公、混合办公成为新常态的情况下,如何保持团队的凝聚力、沟通效率,以及员工的归属感,是个大问题。

我记得疫情初期,很多公司都要求居家办公。但有些人发现,虽然物理距离拉远了,但信息孤岛反而更严重了。领导安排任务,全靠微信群和邮件,沟通不畅,效率低下。

后来我们开始重视使用一些协作工具,比如内部的on-line项目管理系统、视频会议软件,并且定期组织一些线上的团队建设活动,比如虚拟茶歇、线上知识分享会。更重要的是,要建立一种信任文化,让员工知道,即使不在办公室,他们的付出也是被看到的,并且是被认可的。这需要管理者拿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。

财务健康与现金流管理

在经济下行和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时期,现金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。很多企业倒闭,并非没有利润,而是因为现金流断裂。

我们有一个教训是,在追求规模增长的同时,也不能忽视应收账款的管理。有些客户回款周期过长,如果遇到市场突变,这些应收账款就可能变成沉重的负担。所以,即使在困难时期,也要尽量缩短回款周期,与客户保持良好沟通,必要时可以提供一些小额的短期信贷支持,前提是确保风险可控。

此外,对于企业来说,审慎地评估非核心业务的投入,以及优化成本结构,都是非常有必要的。每一笔钱都要花在刀刃上,确保企业能“活下去”,才能谈发展。

品牌信任与价值坚守

抗疫情时期企业应如何经营,说到底,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任关系的维护和巩固。越是艰难的时期,消费者越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值得信赖的品牌。

我们注意到,一些在疫情中依然保持稳定产品质量、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,反而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。反之,那些在危机面前选择偷工减料、牺牲服务来降低成本的企业,即使短期内可能“省”了一些钱,但长期来看,失去的将是宝贵的品牌信誉。

所以,我们坚持的原则是,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,都要坚守产品的品质底线,对客户的承诺要说到做到。也许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会面临一些暂时的压力,但从长远来看,这种坚守就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