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厂为啥总是招不到合适的人?这事儿,咱们得掰开了说

财经百问 (5) 16小时前

药厂为啥总是招不到合适的人?这事儿,咱们得掰开了说_https://cj002.lansai.wang_财经百问_第1张

说实话,不少药厂门口挂着“急招”牌子,尤其是一些基层岗位,这几年好像都没怎么断过。有人就纳闷了,制药这么高大上的行业,怎么会缺人呢?是不是这行业本身就没人愿意干,还是咱们招人的法子不对路?今天就跟大家聊聊,我这些年在药厂摸爬滚打,看到的、想到的。

“缺人”背后的真实困境

“缺人”这个说法,其实得拆开来看。不是说药厂里面真就空无一人,干活的都累得够呛。更多的时候,是缺“合适的人”。你想啊,药厂的生产环节,从原料入库、配料、制粒、压片、包衣,到最后的成品包装、检验,哪个环节都不能出岔子。一个小小的不合格,可能就意味着一批药报废,影响的是患者的健康,赔上的可是公司的信誉。所以,对操作工的要求,可不是简单的“手熟”就能打发的。

我记得前两年,咱们厂有个新上的注射剂生产线,为了达到GMP(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)的要求,对操作人员的无菌操作、洁净区域管理、设备清洁验证等等,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。招来一批新人,培训了半天,理论讲了一堆,让他们在模拟车间操作,好多人连最基本的穿脱洁净服都做得磕磕巴巴,更别说熟练掌握那些精密的仪器操作了。最后能真正上手,还得再筛一遍。

而且,这个行业是出了名的“规矩多”,每一步都有SOP(标准操作规程),每一项操作都有记录。这不是“懒政”,而是为了追溯和保证质量。有些年轻人,习惯了灵活变通,到了药厂,可能就觉得束手束脚,做什么都怕出错,时间长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。

一线操作工的“十八般武艺”

咱们不能把药厂的岗位都想象成在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、做着高科技实验。更多的人,是在生产线上,和各种设备打交道。这些设备,可不是普通的流水线,很多都是几十万、上百万,甚至是几千万的精密仪器。操作它,需要的不光是细心,还有一定的机械常识,以及对操作参数的精准把握。比如,冻干机的温度、压力控制,胶囊机的填充精度,压片机的片重、硬度、脆碎度调整,这些都是需要经验和技术的。

我见过一些老技工,他们看一眼设备运行的参数,就能判断出是不是“不对劲”,再结合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细微变化,就能提前预警,避免出现质量问题。这种经验,不是培训手册里能写出来的,也不是年轻人短时间里就能学到的。很多时候,他们身上肩负着确保生产顺利和产品质量的双重责任。

然而,现在很多年轻人,对这类“接地气”的体力加技术活,兴趣不高。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那些看起来“高大上”、或者能快速看到成果的工作。药厂的生产线,可能在他们眼中,就是重复、枯燥,而且工作环境,比如无菌车间,可能也有一定的限制,比如不能自由走动,不能随便说话,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们选择离开的原因。

技能培训的“断层”与“断代”

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,就是技能传承的问题。以前,很多药厂都有自己的“老师傅”,带徒弟,手把手教。现在,一方面,很多老师傅年纪大了,慢慢退休了,他们的经验和技能,很多时候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。另一方面,咱们的培训体系,可能更侧重于理论和通用技能,对于一些特定设备、特定工艺的“绝活”,传授得不够系统和深入。

我之前所在的部门,就有一个资深的配料员,他对各种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了如指掌,知道在什么温度、什么湿度下,哪种原料最容易结块,怎么操作才能zuida程度地减少损耗。他的经验,是我们生产效率和产品稳定性的重要保障。但是,在他退休之后,我们花了很长时间,才找到能够接替他的人,而且,很多精细之处,我们还在摸索。

说白了,药厂的生产,不是一个简单的“组装”过程,很多环节,都有“巧劲”在里面。如果没有一套系统化的、能够留住人才、并且将经验有效传递下去的机制,这种“缺人”的现象,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。

管理理念与“吸引力”的博弈

除了技术和技能本身,咱们得承认,药厂的“吸引力”这几年也在变化。以前,很多人觉得药厂是个“铁饭碗”,待遇稳定。但现在,随着社会的发展,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更多了,他们的期望值也更高了。他们不仅看重工资,还看重工作的环境、企业文化、个人的发展空间,以及工作和生活的平衡。

很多药厂,尤其是一些老牌国企,可能在管理模式上,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痕迹。比如,论资排辈、岗位固化、晋升通道不清晰等,这些都可能让一些有想法、有能力的年轻人望而却步。他们可能觉得,在这里看不到太多的发展机会,做几年,就还是那个岗位,那样的工作。

另外,薪酬待遇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虽然药厂整体收入不算低,但基层操作岗位,尤其是那些需要轮班、加班,且工作强度大的,薪酬的吸引力可能就不够高了。当外面有更多能够提供更好待遇、更灵活工作方式的机会时,药厂的“人才画像”就很难对得上市场的需求。

创新与改革的必要性

所以,要解决药厂“缺人”的问题,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入手。首先,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。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培训,得更注重实操技能的培养,可以考虑设立内部的“技能大师”工作室,让有经验的老师傅发挥余热,带徒弟,把宝贵的经验“活”下来。其次,是管理理念的更新。要营造一个开放、包容、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,让年轻人有发挥的空间,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。同时,也要审视我们的薪酬福利体系,确保它能够匹配岗位价值和市场水平。

还有一点,是和外部的合作。比如,和职业院校加强contact,定向培养,或者引入外部的专业培训机构,来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。总之,这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,而是整个公司都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挑战。把“缺人”变成“引人”、“留人”,这才是根本的出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