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一听“牛市”,脑子里就立马冒出房价飙升,土地财政热火朝天的景象。但最近在一些地方,尤其是针对特定类型的产品,我们却看到了一些反常的现象:明明整体市场情绪回暖,甚至可以说进入了“牛市”的苗头,但房价,尤其是二手房挂牌价格,反而出现了一些松动,甚至成交价格也比挂牌价低不少。这到底是咋回事?难道是我的牛市定义错了?还是说,这背后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?今天就来掰扯掰扯,为什么牛市房价降,这种看着有点拧巴的事情,其实是真实存在的,而且还有点门道。
咱们先得明确一下,什么叫“牛市”。在股市里,牛市大家都很熟,就是普涨。但在房地产,尤其是某个区域,或者某个细分市场,这个“牛市”可能表现得更复杂。有时候,大家说牛市,可能指的是一手房市场因为政策的利好,或者大型新盘的入市,吸引了大量关注和buy力,导致新房销售数据看起来很亮眼。这股热度,理论上会传导到二手房市场,推高整体价格。可事实呢?有时候,新房的“热闹”可能只是昙花一现,或者说,它吸走了大部分的buy力,而二手房市场,却因为自身结构性问题,或者说,买家更理性了,并没有跟着“起飞”,反而因为供应量、房龄、地段等原因,日子并不好过。
我见过不少项目,新房开盘现场人山人海,销售额蹭蹭往上涨,销售顾问忙得脚不沾地。那会儿,整个板块的气氛都被调动起来了。按理说,周边二手房业主看到这阵势,心里肯定会想,“我的房子是不是也能跟着涨一波?”于是乎,很多业主就提高了挂牌价,甚至封盘不卖,等着水涨船高。可结果呢?等新盘卖得差不多了,市场真正留下的buy力,一部分去了下一个新盘,另一部分则开始回归理性,仔细衡量起二手房的性价比。
所以,你看到的“牛市”,可能只是特定时段、特定项目或者特定类型房产的“小阳春”,而整体市场,特别是二手房这个体量巨大、交易更复杂的板块,并没有真正进入普涨的通道。这种情况下,牛市房价降,就不是不可能了。
说到底,房价还是供需关系说了算。即便是在所谓的“牛市”里,如果某个区域二手房的供应量突然激增,而需求端并没有同步跟上,那价格出现松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这种情况,我们以前也碰到过,尤其是一些房龄比较老、户型设计相对过时的小区,当同地段有新的、更好的项目出现时,原有的老房子就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。
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,位于一个老牌的成熟社区,周边配套都非常好。但是,就在同一区域,一家大型房企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改善型项目,户型设计、小区绿化、物业服务都上了几个档次。新盘开售的时候,虽然价格比周边二手房都要高,但因为其产品力足够吸引人,一下子就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原本可能选择二手房的buy力。结果,那个老社区的二手房,尤其是那些总价偏高、或者户型不太理想的房源,挂牌量不降反升,很多业主一看市场没那么容易火爆,为了尽快出手,不得不咬牙降价。我当时就亲眼见到,一套本来看上去能卖到300万的房子,最后为了赶紧卖掉,降到了280万成交。这就是牛市房价降的一个典型例子,新房的分流效应太明显了。
而且,现在买家越来越聪明,他们不像过去那样盲目追涨。信息越来越透明,他们会对比新房的性价比,也会仔细衡量二手房的实际价值。如果二手房的溢价空间不足,或者说,相比于新房的优势不明显,那么即使整体市场气氛不错,很多人也会选择等待,或者直接转向新房。这种理性的选择,自然就把价格的“天花板”压了下来。
说到房地产,政策永远是绕不开的变量。有时候,所谓“牛市”的出现,本身就是政策托举的结果。比如,一些限制性政策的松动,或者信贷支持的力度加大,会让市场活跃起来。但是,政策的重点和导向,也会直接影响到房价的走向,尤其是在细分市场。例如,如果政策更加倾向于支持首套房、刚需房,或者鼓励改善型住房,那么这些类型的房产价格可能会相对坚挺,甚至上涨。但对于一些投资性需求较强的、或者说,在整体供需平衡中并不占优势的房产类型,即使在大环境看起来“牛”的情况下,也可能因为政策的“冷处理”或者针对性调控,出现价格的下跌。
前几年,我们经历过一轮比较明显的市场调整。当时,虽然大环境有“降温”的说法,但一些核心区域、配套成熟的小户型,特别是刚需族容易上车的房源,价格表现得还挺有韧性,甚至在某些月份还有小幅上涨。反观一些总价高企、或者地段相对偏远的、更偏向改善或投资的房产,价格跌幅就比较明显了。这背后,其实就是政策导向在起作用。大家都在说“市场不好”,但具体到执行层面,政策对不同人群、不同类型房产的“倾斜度”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再往细了说,某些“牛市”的信号,可能仅仅是由于部分区域的“抢房潮”导致的短暂性成交量放大。但如果政策调控的基调是“房住不炒”,强调的是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,那么这种由外部因素激起的“牛市”信号,很可能在价格层面并不持久,甚至会伴随着一些价格的回落,以防止泡沫的过度积聚。所以,牛市房价降,有时候也是市场在政策引导下,一种自我“挤水分”的表现。
不能忽略的一点是,房企自己的策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价。在某些“牛市”预期下,一些房企可能会采取比较激进的销售策略,比如,为了快速回笼资金,或者为了达到年度销售目标,会推出一些优惠措施,甚至以略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来吸引买家。这种情况下,即使整体市场是“向上”的,但个别项目的价格,可能反而出现了“向下”的走势。
我见过一些房企,在年底冲业绩的时候,即使整体市场情绪不错,也会拿出一些特价房或者一口价房源,来加速销售。这种操作,有时候是为了盘活整个项目的去化速度,有时候也是为了冲刺销售额。当这种现象在市场上出现一定的普遍性时,就会给整个板块的二手房业主带来一种“价格正在松动”的预期,从而迫使一些业主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挂牌价格,以求尽快出售。
更何况,在一些城市,虽然整体“牛市”的说法出来了,但市场分化依然非常严重。有的区域、有的产品依旧火爆,但有的区域,即使在“牛市”中,也可能因为库存积压、地段劣势、或者产品本身竞争力不足,面临价格下行的压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牛市房价降,就是不同板块、不同项目之间,在市场博弈中的真实写照。
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“卖一买一”的置换需求。在市场活跃期,很多手里有房的人,会考虑置换更好的房产。但如果他们卖旧房的过程并不顺利,或者说,为了卖掉旧房不得不接受较低的价格,那么在buy新房时,他们的预算就会受到影响,甚至可能因为卖房所得不足以支撑新房的首付或总价,而不得不放弃buy,或者选择价格更低的房源。这种情况下,即便是有buy力,也未必能完全转化为推高房价的动力。
我有个朋友,在北京某郊区有一套房子,当时市场普遍认为是在“牛市”阶段,新房也卖得不错。他想置换一套市里的小户型,但问题就出在他那套郊区的房子上,虽然周边新盘不少,但他的房子房龄偏老,小区环境也一般,挂牌好几个月都没找到合适的买家。最后,为了能及时入手市里看中的那个小户型,他不得不把自己的房子以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卖掉。结果,他手里可用于新房首付的钱反而变少了,原本看中的那个小户型,他也因为预算原因,只能退而求其次,选择了同小区一个户型略小、楼层稍差的另一套。这里面的逻辑就是,他卖旧房时的“降价”行为,间接影响了他买新房时的“议价能力”和“选择范围”。
所以,当我们看到牛市房价降时,有时候要看看,是不是有一部分“卖一买一”的链条断裂了,或者说,链条的起点(卖旧房)的价格在承受压力,从而影响了链条的终点(买新房)的buy力。
还有一个关键点,就是二手房市场相对于新房市场的“滞后性”和“结构性”压力。新房市场更容易受到政策利好、房企营销策略以及情绪面的影响,往往能够更快地反应市场变化。而二手房市场,由于房源分散,业主个体差异大,交易流程更复杂,其价格波动往往会相对滞后,并且受到更多“硬约束”,比如房龄、户型、装修、甚至原业主的急迫程度等。
在我看来,很多时候,所谓的“牛市”信号,最先体现在新房市场,特别是那些热门区域、有品牌效应的开发商的项目。这些项目往往能吸引到更多资金和购房热情。但这种热情能否有效传导到二手房市场,并推高整体价格,是需要时间的,也需要二手房市场自身具备相应的“承接力”。如果二手房市场本来就面临着供应过剩、或者大量房源需要更新换代的情况,那么即使有新房市场的“带动”,也难以一蹴而就地扭转局面。
举个例子,如果某个区域,在过去几年集中供应了大量的新房,这些新房在几年后进入了二手房市场,形成一个供应高峰。即使当前整体市场是“牛市”,但在这种结构性的供应压力下,二手房价格的表现,很可能就无法与新房市场保持同步,甚至会因为巨大的供应量而面临下行压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牛市房价降,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,而是市场供需关系的自然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