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炭去产能,到底是为了什么?

财经问答 (7) 3小时前

煤炭去产能,到底是为了什么?_https://cj002.lansai.wang_财经问答_第1张

很多人问,煤炭去产能,到底是为了啥?这问题听着简单,但背后牵扯的东西,说起来就多了。不是说碳排放那么简单,也不是单纯为了淘汰落后产能,这背后是经济结构调整、能源安全、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,我们这些在行业里摸爬滚打的,才更能体会其中的复杂和无奈。

压减过剩产能的初衷与现实

当初提出来煤炭去产能,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当时产能严重过剩。你想啊,几十年的发展,煤炭成了国民经济的“粮食”,几乎是能上就上,导致很多地方煤矿“遍地开花”,规模大小不一,技术水平参差不齐。结果就是,市场一有风吹草动,价格就往下掉,尤其是2013年之后,煤炭价格一路走低,很多企业亏损严重,职工发不出工资,连养老金都成问题。所以,压减产能,首先是为了让市场重新回到供需平衡,挤掉那些不合理的、低效的产能,让还在运转的、技术好的企业能喘口气,活下去。

但这个过程,远比想象的要难。你想,一个煤矿,不仅仅是几台挖煤机、几条输送带,它关系着一个家庭的生计,一个镇子的经济命脉。说关就关,那得多少人失业?多少配套产业会受到冲击?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怎么办?所以,喊着去产能很容易,真落地执行,就得考虑方方面面,平衡各方利益,这其中的阻力可想而知。

我记得有个地方,为了响应号召,一家老牌煤矿要关停。矿上几千号职工,都是在井下干了几十年的老矿工,一家老小都指望着这份工资。为了安置,政府花了大力气,但总有人不满意,或者说,就是找不到比煤矿更合适的出路。这就像一条船,突然要抛弃一部分货物,才能让船更稳当,但抛弃的这些货物,里面可能就有你最看重的。

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

当然,煤炭去产能,也绝不是仅仅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那么简单。更深层的原因,在于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。咱们国家过去高度依赖煤炭,这带来了很多问题,比如空气污染,对环境的压力非常大。你看北京,一到冬天,雾霾说来就来,很大程度上就跟煤炭燃烧有关系。所以,发展清洁能源,比如水电、风电、太阳能,以及核能,就成了必然的选择。

这个调整过程,意味着要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。那怎么办?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新能源,另一方面,就得压缩传统能源的生存空间。这时候, 煤炭去产能 就有了更宏大的战略意义,它不是在“打压”煤炭,而是在为更清洁、更可持续的能源体系腾出空间。就像一个家庭,孩子大了,总得有自己的房间,不能老挤在一块。煤炭这个“大家长”的角色,得慢慢让位给更年轻、更有活力的新能源。

你想,我们去参加一些行业会议,听听那些专家、政府官员的发言,他们谈到的“双碳”目标,谈到的“能源革命”,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。这是一种长远规划,也是对未来趋势的判断。煤炭作为一种高碳排放的能源,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大背景下,它的“主角光环”自然要慢慢褪色。

当然,这个过程也需要一个渐进的、可控的过渡。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完全告别煤炭,毕竟它在我们工业体系中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比如钢铁冶炼,很多环节离不开焦煤。所以,去产能的同时,也要考虑如何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,尤其是在一些用煤量大的地区和行业。

安全与效率的双重考量

除了经济和环境因素, 煤炭去产能 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,就是安全生产。你想,那些年代久远、管理粗放的煤矿,安全隐患往往非常大。隔三差五就听到安全事故的报道,每一次事故,都是对生命的无情剥夺,也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。那些被强制关停的“小散乱”煤矿,很多都是因为安全不达标,或者是“五证不全”,根本不具备合法生产的条件。

所以,去产能,也是一个“劣汰优”的过程,把那些风险高、管理差的矿井清出去,集中资源,支持那些管理规范、技术先进、安全有保障的大型煤炭企业。这样一来,不仅能提高整个行业的安全水平,也能提升煤炭生产的效率。你看那些大型的现代化煤矿,自动化程度很高,管理也更科学,出事的概率自然比那些小矿要低得多。

我们自己也去过一些煤矿做技术改造或者咨询。有些矿,设备老旧,通风系统跟不上,井下作业环境差得吓人。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挖煤,但效率却不高,成本反而很高。相比之下,那些大型煤炭集团,比如中国神华,他们推广的智能化采煤,无人化操作,不仅大大降低了风险,效率也提升了几个档次。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,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
当然,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所有煤矿都一概而论。有些有着悠久历史、技术也不错的煤矿,它们在当地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贸然关停也会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。所以,去产能不是搞“一刀切”,而是要精准施策,分类处理。对于那些确实不符合安全、环保、技术标准的,坚决淘汰;对于那些还有潜力的,则要通过技术改造、管理升级,帮助它们实现绿色、安全、高效发展。

职工安置与社会稳定

说到煤炭去产能,绕不开的就是职工安置问题。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。我上面也提到了,很多煤矿都是当地的支柱企业,矿工往往是世袭的,祖孙三代都在一个矿上干活。一旦矿关闭了,这些人突然失去了工作,而且很多年纪偏大,技能单一,再去市场上找工作,难度非常大。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生计,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。

所以,政府在推进去产能的过程中,非常重视职工的安置问题。有的是通过“买断工龄”,有的是鼓励转岗培训,还有的则是鼓励企业内部退养,或者分流到其他产业。但说实话,这些措施的效果,各地方、各企业的情况都不一样。有些地方政府确实投入了大量资源,做得比较好,能够比较平稳地过渡。但也有一些地方,可能资源有限,或者说,思路还不够灵活,效果就差强人意。

我记得前几年,我们参与过一个煤矿的破产重组项目。当时那个矿已经资不抵债了,但职工的安置问题摆在那里,非常难办。企业账上没钱,政府的补贴也有限,但职工的情绪又不能不顾。最后,我们和相关部门一起,想了很多办法,包括引进新的产业,让一部分职工转岗进入新产业,一部分进行技能培训,还有一部分则按照国家政策进行补偿安置。这个过程,说实话,熬了好几个通宵,但最终算是把这个“炸弹”拆除了。

当然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失败的尝试。比如,有时候为了快速消化产能,可能就简单地给一笔钱,让职工自己去“自谋出路”。但很多矿工,一辈子只知道挖煤,让他们突然去做生意,或者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,确实不容易。如果缺乏后续的跟踪和支持,这笔钱很快就会花光,人也容易陷入困境,甚至引发社会矛盾。

所以, 煤炭去产能 ,绝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“减掉多少吨煤”上,更要关注“减掉”的过程对人的影响。这个“去”,不是“一去不复返”,而是要引导一个更健康的、可持续的生存方式。

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

煤炭去产能,与其说是一个“终结”,不如说是一个“重塑”的过程。对于那些有能力、有远见的企业来说,这其实是一个转型升级的绝佳机会。当低效、落后产能被淘汰,市场竞争压力会减轻,那些技术更先进、管理更科学的骨干企业,反而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
我们看到,很多大型煤炭企业,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,并没有停滞不前,而是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。比如,有的开始发展煤化工,把煤炭转化为更具附加值的化工产品;有的则转向了“煤电一体化”,在煤矿附近建设大型发电厂,实现就地消纳,减少运输成本;还有的,更是看到了新能源的潜力,开始布局光伏、风电等领域,实现多元化发展。

比如,我们之前合作过一家煤炭企业,他们通过去产能,淘汰了一部分老旧的、效率低的煤矿,然后把腾出来的资金和人力,投入到了煤炭清洁利用和新能源领域。他们建了一个大型的煤炭气化项目,生产合成气,用于发电和化工原料;同时,在矿区空地上铺设了大量的光伏板,利用太阳能发电。现在,这家企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煤炭公司,而是一家集煤炭、电力、新能源、化工为一体的综合性能源企业。

当然,转型升级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首先,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,这对于很多煤炭企业来说,并非易事。其次,转型过程中,也会遇到新的技术、市场和管理上的挑战。比如,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也非常激烈,如何快速掌握核心技术,如何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,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
而且,煤炭行业本身的“历史包袱”也不小。比如,很多老矿区,除了煤炭,几乎没有其他产业基础,如何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,培育新的就业机会,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。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地方政府在谈“资源枯竭型城市”的转型,煤炭去产能,对于这类地区来说,既是挑战,也是倒逼改革、寻求新生的机会。

对未来煤炭行业的展望

所以,当我们理解了 煤炭去产能 的这些多重原因,我们就能明白,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,更是一个涉及能源、环境、社会、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工程。未来,煤炭的地位肯定会发生变化,但要说完全退出历史舞台,目前来看也不太现实。

未来的煤炭行业,应该会更加注重“高质量”发展。什么叫高质量?首先是安全,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。其次是环保,要实现清洁生产,减少污染排放。第三是效率,要通过技术进步,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成本。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转型升级,要能够适应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趋势,与其他能源形式协同发展,寻找新的增长点。

我们相信,通过持续的去产能和结构性改革,那些真正有竞争力的、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煤炭企业,将会生存下来,并且焕发新的生机。而那些不具备这些条件的,也终将被市场淘汰。这个过程,充满了挑战,但也孕育着希望。我们身处其中,既要看到困难,也要坚定信心,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推动这个变革。

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,很多时候,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,就是“逼”出来。煤炭去产能,就是在这样一个“逼”的过程中,让行业不得不去反思,去改变,去寻找新的出路。这就像一个病人,吃了太多垃圾食品,身体出了问题,就得强制他进行“戒断”,才能慢慢恢复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