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银行买什么股?”这问题,说实话,问得挺直接,也挺让人犯难。尤其是在市场波动,或者说大家情绪容易被左右的时候,这类问题就冒出来得特别勤。但我总觉得,这问题背后,其实不是真的在问“哪只银行股涨得快”,更多的是在找一个相对稳妥,还能有点收益的“避风港”。当然,也有人是真的想逮住那只“涨停牛股”,这心态我懂,但实际操作起来,没那么容易。大家问这个,很多时候是看到了银行的体量、看到的国家经济的脉络,觉得它“大”,觉得它“稳”。但“稳”不代表“不会跌”,“大”也不代表“一定赚”。
我刚入行那会儿,研究银行股,上来就是看存贷差,看拨备覆盖率,觉得把这些指标抠明白了,就能选到好银行。确实,这些是基础,是看家本领。比如,一家银行的息差(NIM)如果一直很高,说明它在存贷款的利差上做得比较好,这是赚钱能力的体现。还有拨备覆盖率,这个数字高,说明银行对潜在的坏账有充分的准备,这家银行抗风险能力就强。我记得有段时间,很多城商行、农商行的拨备覆盖率做得非常漂亮,远超上市股份制银行,一度让人觉得它们才是真正“安全”的选择。
但时间久了,你会发现,光看这些“硬指标”,有时会漏掉一些很关键的东西。比如说,现在整个金融行业都在往综合化方向发展。一家银行,除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,它有没有自己的财富管理、资产管理、投行、或者说一些创新业务?这些业务的增长潜力,往往比传统的存贷款更能体现银行的未来想象空间。我见过一些银行,传统业务数据不算特别突出,但因为在私人银行、信托、或者金融科技方面布局早,客户粘性很高,收益也很可观。这就像一个人,光看他身体好不好,可能忽略了他大脑是不是灵活,是不是有创新能力。
所以,现在看银行买什么股,我更倾向于从几个维度去看。第一个维度当然是基本面,这是立足之本。但第二个维度,就要看它的“护城河”有多宽,这“护城河”既包括传统的、难以被颠覆的存款优势,也包括在中间业务、科技赋能上的创新能力。第三个维度,就是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,这玩意儿不好量化,但接触多了,你就能感受到。有些管理层,你看他几年前布局的东西,现在都长出来了,那说明他看得远。
大家一谈到银行股,绕不开的就是“四大行”或者说国有大行,还有那些股份制银行。从过往的经验看,国有大行因为其庞大的客户基础、网点覆盖和国家信用背书,总给人一种“稳如泰山”的感觉。它们在吸收存款方面有天然优势,息差也相对稳定。我亲眼见过,一些区域性的经济波动,对这些大行的影响远小于其他类型的银行。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大的时候,很多资金会自然而然地流向它们,追求那种“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”的稳定。
但是,“稳”也意味着增长的弹性和想象空间可能没那么大。过去几年,股份制银行在一些创新业务、特别是中间业务方面,发展得更快。比如,xyk业务、财富管理、以及一些资产证券化产品,股份制银行往往更加灵活,反应更快。我记得在2010年左右,很多股份制银行的 ROE(净资产收益率)要明显高于四大行,这背后就是中间业务的贡献。当然,这也跟它们的市场定位、客户结构有关系。
现在的情况,又有点不一样了。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,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,一些早期在创新业务上走得太快的股份制银行,也面临着转型压力。反过来,一些国有大行,也开始发力财富管理、数字金融等领域,它们庞大的客户基础和数据能力,一旦被激活,威力也是不小的。所以,不能简单地说“买国有大行就一定稳”,也不能说“股份制银行就一定更有增长潜力”。最终还是要看具体到某一家银行,它在哪方面做得更出色,或者说,它在克服自身短板方面做得怎么样。
说到银行,就不能不提不良贷款。这玩意儿,是压在银行头上的一块大石,但同时,它也是判断一家银行是否健康,以及未来是否有潜力的重要指标。我记得我在研究一家区域性银行的时候,发现它的不良贷款率突然上升了不少,当时大家都很紧张。但后来深入分析发现,这些不良贷款很多是集中在某个特定行业,而且银行已经做了充分的拨备,甚至在积极地进行资产处置。这就像生病,关键是看医生有没有能力把病治好,而不是生病本身有多可怕。
我这里有个朋友,之前在一家银行做风险管理。他说,看不良贷款,不能光看绝对值,还得看它的构成、看银行的处置能力、看拨备的充足程度。如果一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在低位徘徊,但拨备也很低,那反而可能隐藏着风险。相反,如果一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因为经济下行有所上升,但它拨备充足,而且处置措施得当,甚至能通过债转股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把不良资产“盘活”,那这家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反而得到了证明。
在银行买什么股的考量中,我个人是会特别关注那些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有经验、有能力的银行。这不仅仅是因为它能“止血”,更是因为它能在逆境中展现出其真正的实力。很多时候,市场对不良资产的反应是过度悲观的,一旦银行能够有效化解,股价往往会有不错的反弹。当然,这需要极强的专业判断能力,不是普通投资者轻易能做到的。
净息差,也就是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其总生息资产的比例,这个指标听起来很技术,但它直接关系到银行最核心的赚钱能力。我刚开始接触银行股时,觉得净息差越高越好。确实,在同等规模下,净息差高的银行,利润率自然就更高。我见过一些小型银行,它们可以通过精细化的客户管理、更灵活的定价策略,获得比大型银行更高的净息差。
但后来我发现,净息差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切。有时候,为了追求高净息差,银行可能会承担更高的风险,比如把钱借给那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,或者投资一些高风险的金融产品。这就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率的上升,最终得不偿失。所以,我会结合净息差和不良贷款率一起来看。一个理想的情况是,一家银行既能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净息差,又能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较低水平,并且拨备充足。
更进一步说,我会关注驱动净息差变化的因素。是市场利率整体上升,还是银行自身负债端成本控制得好?或者负债结构优化得好?比如说,如果一家银行大量吸收低成本的活期存款,而贷款利率能够跟上市场变化,那它的净息差就会比较稳健。另外,现在大家也在关注银行的“负债成本”,就是它付给储户的利息占总负债的比例。这个数字如果能持续下降,说明银行在负债端管理得力,也间接说明了它的竞争力。
我接触过不少银行的董秘或者投资者关系部门的人,他们几乎都会强调“加大中间业务收入比重”这个战略方向。这确实是整个银行业都在努力的方向,因为传统的存贷款业务,在低利率环境下,利润空间越来越窄。中间业务,比如手续费及佣金收入,它不直接消耗银行的资本,而且往往能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和客户粘性。
我记得大概在2015年左右,一些股份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经很高了,有的甚至接近40%甚至更高。这背后是它们在财富管理、资产管理、银行卡、托管、投行等领域的积极布局。我当时觉得,这些银行很有前途,因为它们不再是单纯的“钱串子”,而是能够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。我有个同事,就因为看好一家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,长期持有,结果也确实获得不错的收益。
但中间业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它需要技术支持、需要专业人才、更需要一个长期经营的品牌和客户信任。我见过一些银行,喊着要做财富管理,但客户就是不买账,因为它们的产品不够好,服务不够专业。还有的银行,过分依赖代销某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,一旦市场出了问题,这部分收入也容易大幅下滑。所以,在考察银行买什么股时,我会特别去了解这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来源是否多元化,增长是否可持续,以及是否真正形成了核心竞争力,而不是短期行为。
现在,大家谈论银行,不得不谈科技。无论是线上化、数字化,还是人工智能、大数据,这些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。我个人认为,科技已经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你看现在那些大型互联网公司,它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其强大的技术驱动力。银行也一样,谁能更好地利用科技来优化客户体验、提高运营效率、控制风险,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。
我见过一家银行,在移动支付和场景金融方面做得非常出色。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支付工具,而是深入到衣食住行各种生活场景中,通过大数据分析,给用户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。这不仅带来了海量的用户,更重要的是,它能够反哺其核心的信贷业务,降低获客成本,提高审批效率。这种“科技+金融”的模式,潜力巨大。
当然,科技投入是巨大的,而且回报周期可能比较长。这就需要银行有清晰的科技战略和持续的投入意愿。我也会关注那些在科技领域有持续投入、并且有实际成果的银行。比如,看它在风险控制模型上的应用,在客户画像上的准确度,以及在数字化渠道的拓展能力。尤其是在当前监管趋严、同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,能够通过科技手段实现降本增效的银行,无疑更具吸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