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行贷款如何审核?从源头说起

保险问答 (5) 4小时前

银行贷款如何审核?从源头说起_https://cj002.lansai.wang_保险问答_第1张

银行贷款审核,这事儿听起来就头大,但说白了,就是银行得知道你能不能还上钱,还能不能按时还。很多人觉得是看征信,那确实是重要一环,但远不止于此。我接触过不少人,一看征信没问题,就觉得万事大吉,结果还是被拒了。这背后,其实有很多细节,很多银行自己都不会特别强调,但却是审核的关键。

一、 审人先审“事”:业务的本质和风险

在我看来,银行贷款审核,首先审的是你这个“事”本身。你借钱来干什么?这个“事”靠谱吗?比如,是用来扩大生产,增加销量,还是纯粹用来填窟窿?同样是做生意,有的是稳步发展,有的是玩概念,风险系数天差地别。银行得判断你这个项目有没有实际的造血能力,能不能产生现金流。我见过一些客户,项目计划书写得天花乱坠,数据做得比实际漂亮好几倍,但你仔细一抠,发现根本站不住脚。这种,就算征信再好,也够呛。

再比如,你做的是什么行业?这个行业现在是风口还是夕阳?如果是周期性行业,那么在行业低谷期去借钱,风险就天然高很多。银行会看宏观经济形势,看行业政策,综合评估你这个“事”的未来前景。一个朝阳产业里的健康企业,哪怕当前经营遇到一点小波折,银行也更愿意给机会。反之,一个夕阳产业里挣扎的企业,就算账面数字尚可,银行也会多留个心眼。

所以,银行贷款如何审核,第一步一定是看你借钱的用途是否合理,业务模式是否健康,以及你所处的行业环境如何。这就像医生给你看病,先得诊断清楚你得的是什么病,病因是什么,才能对症下药。贷款也是一样,先看清你“借钱做什么”,再谈“怎么还钱”。

二、 “还款能力”是核心,但怎么看?

大家都知道要看还款能力,但具体是怎么看的呢?我从业这些年,发现很多人对这个环节的理解比较模糊。简单说,就是你有没有足够的钱还贷款。但这个“足够”,可不是一句空话,银行有一套自己的衡量标准。

首先,最直接的就是看你的“收入证明”和“流水”。很多时候,光有工资条不够,银行更看重的是银行流水。特别是小微企业主,他们往往会将公司经营的收入直接打到个人账户,这种流水就很能说明问题。但如果流水很“干净”,每个月固定日期出现一笔工资,其他都没有,反而显得有些奇怪,可能暗示着资金体外循环,或者根本就没有实际的经营收入。

其次,是你的“资产状况”。房子、车子、股票、理财产品,这些都是你的“净资产”。虽然银行不一定强制要求你抵押所有资产,但这些资产的多少,直接反映了你的财务实力和抗风险能力。如果一个客户,负债很高,资产很少,那即使他现在有份工作,银行也会觉得风险很大,一旦失业,或者生意出现问题,他可能就还不上贷款了。

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是你的“历史还款记录”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征信。这方面银行会仔细看,有没有逾期,逾期多久,是什么原因导致的。一次两次的小额逾期,如果解释得通,且之后信用记录良好,可能影响不大。但如果频繁逾期,或者有大额逾期,那基本就凉了。我见过一些客户,平时看起来光鲜亮丽,一查征信,全是坑,这种情况下,银行宁可不贷。

三、 风险偏好和风控模型:银行自己的“算盘”

说了这么多客户自身的条件,其实银行内部也有自己的“算盘”。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“风险偏好”,有的银行相对激进,愿意承担一些风险,而有的银行则非常保守,宁愿少做点业务,也不想冒一丝风险。这跟银行的战略定位、资金成本、以及当时的宏观环境都有关系。

而银行内部,通常会有一套“风控模型”。这套模型会根据客户的各种信息,比如行业、规模、财务指标、征信情况等等,进行量化打分。得分高,通过的几率就大;得分低,被拒绝的可能性就高。这套模型可能看起来冰冷,但它背后是银行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数据分析。里面可能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“算法”,比如某个行业在特定年份的违约率,某个地域的经济活力等等,都会被纳入考量。

当然,这个风控模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随着市场变化,或者银行内部策略调整,模型也会更新。有时候,你明明觉得自己的条件挺好,为什么还是被拒?可能就是因为你在模型里的评分,刚好触碰了某个“红线”。我接触过一个案例,客户经营的是一个新兴行业,很有潜力,但因为该行业在模型里的权重不高,或者说,银行对该行业的历史数据还不够丰富,导致客户的评分偏低,最后被拒了。这说明,有时候,光有好的“意愿”和“能力”还不够,还得符合银行内部的“游戏规则”。

四、 细节决定成败: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点

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大的方面,银行贷款如何审核,还有很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。这些细节,往往是决定你贷款能否获批的关键。

比如,你的“学历”和“从业经验”。对于个人贷款,尤其是消费贷或者经营贷,银行会看你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稳定性。名校毕业、有稳定职业的,在银行眼里,通常被认为是风险较低的客户。这不是歧视,而是基于概率的判断。

再比如,你的“负债比例”。银行会计算你的“负债收入比”(DTI)或者“负债资产比”。比如,你每月收入1万,但xyk、其他贷款每月要还8千,那么你的DTI就很高了,银行就会觉得你的还款压力太大,新增贷款风险很高。

还有,你的“社交圈”和“家庭情况”有时也会被考量。这听起来有点玄乎,但如果你有良好的社会关系,或者家庭支持力度大,这些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风险感知。当然,这部分通常不会是决定性因素,更多是作为辅助判断。

我记得有一次,一个客户因为房贷逾期了几个月,但原因特别真实,就是因为他母亲生病急需用钱,他把大部分收入都拿去给母亲治病了,导致房贷出现逾期。虽然他的征信因此受了影响,但我们了解到具体情况后,还是帮他积极沟通,并提供了他母亲的医疗证明等材料。最终,银行考虑到他的情况比较特殊,而且他本人在其他方面的流水和资产都很好,还是同意了继续放贷。这说明,有时候,真实、有说服力的解释,比一张冰冷的流水更能打动银行。

五、 沟通与信任:银行并非“冷冰冰”

很多人觉得银行就是个“冷冰冰”的机器,只会看数据。但实际上,我个人经验认为,好的沟通和建立信任,也是贷款审核中的一个重要环节。

当你去申请贷款时,不要仅仅提交材料就走人。主动与客户经理沟通,解释你的情况,说明你的还款计划,以及为什么你会遇到某些问题。一个坦诚、积极的态度,比那些遮遮掩掩的客户更容易获得银行的信任。银行不是傻子,他们能分辨出哪些是在“演戏”,哪些是真诚的诉求。

有时候,一个小小的细节,比如你对银行产品的了解程度,你对自身业务的熟悉程度,甚至是你的着装和言谈举止,都会影响到银行客户经理对你的初步印象。这并非鼓励你去“装”,而是说,专业、自信、负责任的态度,总是能加分的。

我曾经和一个企业主打交道,他当时经营一家小型的科技公司,技术很有优势,但因为初创期,账面看起来并不算特别漂亮。不过,在和他沟通的过程中,我能感受到他对这个行业的深刻理解,以及他强烈的责任感。他不仅能清晰地讲明白公司的技术壁垒,还能详细地描绘未来的发展蓝图,并且对每一个潜在的风险都有预案。最终,尽管他的公司规模还不大,我们还是为他提供了贷款支持。事后证明,他的判断是准确的,公司发展得很好,贷款也按时还清了。

六、 申请前的准备:知己知彼

最后,我想说的是,在向银行申请贷款之前,做好充分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。这就像打仗,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

首先,要清楚自己需要多少钱,用在什么地方,以及你能够承受的利率和还款方式。不要盲目地贷,也不要为了低利率而选择不适合自己的产品。

其次,认真梳理自己的财务状况,包括收入、支出、资产、负债等,提前准备好所有可能需要的证明材料。如果发现自己的征信有问题,或者某些材料不齐全,一定要提前处理好,不要等到提交材料时才发现。有时候,银行会要求补充材料,这时你要能够及时、准确地提供,否则可能会延误甚至导致拒贷。

最后,了解不同银行的产品特点和贷款政策。不同的银行,对同一个客户的审核标准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。多了解几家,选择最适合自己的,也是一种“策略”。比如,有些银行对小微企业更友好,有些则更侧重于个人信用贷款。多做功课,总能找到一个相对更容易通过的渠道。